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榆林红石峡访古

(2008-12-10 17:17:43)
标签:

榆林红石峡

镇北台

沙原

杂谈

榆林红石峡访古

沈克尼  文/

我不止一次的在明代论述北部边防兵要地理的《九边图考》上俯视陕西北端的榆林。别看榆林地方不大,在明代是“延绥镇”的驻地,是大军区级的指挥机构。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当时“驻军十三万七千七百七十七员名”。当我站在镇北台眺望,茫茫的沙原之中,历史上北方强悍的少数民族骑兵,若南下我腹心要地,沿无定河行军,既是通道,又能解决人马的饮水,易于大部队行动。由于有了这样的军事地理位置,于是有了长城,有了镇北台,有了驻军,有了“城”,于是又有了家属、商贾,又有了“市”——即城市。

  不仅是陕西的榆林城的形成是如此原因,我想长城沿线的山西偏关、雁门关、河北的张家口也是如此吧。

  穿行在榆林红石峡的无定河谷,使我想起宋代诗人悲怆的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化作春闺梦里人”。岁月悠悠,金戈铁马的历史已随无定河水汩汩流逝。而红石峡两侧的石壁上历代的文官武将用刀斧留下的豪言壮语,却昭示天地与后人。其中有清代中兴名臣左宗棠的手迹,有抗日名将马占山手书的“还我河山”。特别是“威震九边”四个大字,使我顿生豪迈!于是我用手中的尼康FM2相机和胶片记录了这令我感慨低回的景象,以飨好友

  行走在这似曾熟悉的古战场上,我向同行的朋友说:“五百年前我来过这里,为兵部尚书绘制奏请御览的边防阵图……”朋友大笑,我却颇以为然

  我专门去了榆林烈士陵园拜祭。榆林烈士陵园有一个独立的小院,院里只有两座坟,即原宁夏人大常委副主任张俊贤和原兰州军区司令员张达志将军。他俩生前是好友、老乡,去世后在陵园里也是相邻为伴。张俊贤是宁夏的老领导、老红军,他曾是陕北佳县第一任县委书记,著名的歌曲《东方红》就产生在他领导的这个县。80年代中期,我曾对我国兵要地志的起源及发展,以及兵要地志调研的方法论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引起总参机关的注意。张俊贤同志视我为“军事人才”,向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的老战友张达志中将写信推荐我。而我拿着这封推荐信,时时感到不安,认为自己的才能还不够。因而,这封珍贵的推荐信始终未送到张达志将军手中,而永久的留在我的抽屉里和心里。

  建军80周年之际,我这个地方干部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北京全军英模大会,心里想,我可以告慰老领导张俊贤同志了。

 

榆林红石峡访古

1955年授衔时的张达志中将

   

榆林红石峡访古

榆林城垣,彭总两次围城打援未果榆林红石峡访古

镇北台

榆林红石峡访古

红石峡

榆林红石峡访古

 

榆林红石峡访古

 

榆林红石峡访古

 

榆林红石峡访古

 

榆林红石峡访古

 

榆林红石峡访古

 

榆林红石峡访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