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宁夏军事历史地理随笔 |
古人说:“难得浮生半日闲”。有“五一”的长假终于能悠闲地栖身于黄河的沙岸望浮云而思古了。
一、兵争鏖战的古战场
我举起望远镜远眺横城,这是个边长二、三百米,略成正方形的城堡,南面还有个小瓮城,北面紧靠蜿蜒东去的明长城,西面滨临滚滚的黄河。古代兵防典籍记述,明正德二年(1507年)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游骑而在此筑堡“置旗军三百名,操守官一员,守堡官一员”。观察横城堡修筑的位置,我不禁赞叹古代在此筑城驻兵的将帅的远见卓识了。横城扼水陆要冲,隔河拱卫宁夏镇城(今银川市)。当时由阴山方向袭扰宁夏的北方游牧部族骑兵,必须沿黄河行军,才能解决人畜的饮水问题。沿此路南趋宁夏腹里的灵州等地,横城堡正当其正面。横城,的确是横在入侵者必经之路的一座城堡,它与长城并立,阻绝了北来的森森万骑。
正是这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横城在历史上曾是兵争鏖战的古战场,演出过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
二百年前,清朝康熙帝炫烨,第三次征伐民族分裂分子噶尔丹时,曾亲率精锐的黑龙江铁骑,出北京,经陕北到宁夏。数万大军就是在横城渡过黄河向宁夏城进发。康熙为了减轻当地百姓的负担,亲自在此射猎,以猎物补充军粮的不足。这件事,直到康熙老年时还津津乐道。可以想见,当时朔风猎猎,龙旗飘飘,康熙帝顶盔贯甲,率骁勇的八旗禁卫军盘马弯弓逐猎的壮观情景。
由于康熙曾率军途经宁夏,后来的文墨客根据民间传说杜撰出一段康熙微服私访、平反冤狱的佳话来,即戏文《碧玉簪》,为这位贤明的君王更增添了传奇色彩。
辛亥革命时,响应武昌首义的宁夏民军曾在此与清政府的军队反复争夺斯杀。民军高士秀部一度曾占据横城。不久,清政府调集“甘军”乘木筏顺黄河而下,攻破横城。民军残部撤往陕北。如今人们看到的颓废的城砖,大概就是那时被清军炮火轰垮的吧……
二、唐代的“燕然”
过了黄河,已是黄昏时分。我登上横城堡附近的古长城烽火台。放眼四望,夕阳西斜,一边是莽莽无垠的沙原,一边是浩荡奔流的黄河。此情此景,使我不禁慨叹,这不是唐代王维《使至塞上》诗中所描写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色么?只是脚下这座烽火台没有燃烟报警罢了。这样想着,嘴里不禁吟诵出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这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被近人收录在《宁夏古代诗词选》中,显然是诗中提到了位于宁夏固原东南的古萧关,其实不独萧关在今宁夏境内,诗中提到的“燕然”亦在宁夏。
前几年,在翻阅《旧唐书"地理志》时,我惊喜地发现,唐开元初年“置东皋兰、燕然、燕山、鸡田、鸡鹿、独龙等六州,并寄灵州界,属灵州都督府”。又载:“燕然州寄在回乐县界,突厥九姓部落所处”。唐代的回乐县即在今宁夏灵武附近,这说明唐代的“燕然”之地就是滨临“长河”(黄河)的灵武、横城一带。
过去一些文学书籍对《使至塞上》诗中“燕然”的解释是:“古山名(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窦宪与耿秉败北匈奴‘登燕然山’”。殊不知,一个是汉代的山名,一个是唐代的州名,张冠李戴了。
时已至迟暮,然而横城的古堡、长城、落日、长河,这幅苍凉悲壮的场景,使我这终日案牍劳形的人徜徉留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