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服装服饰及其传统手工艺
摘 要 蒙古族服装服饰,是蒙古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它以自己独特的款式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立足于世界服饰之林而经久不衰。本文着重介绍了蒙古族服装服饰的基本组成部分,即:首饰、袍子、腰带、蒙古靴和基本装饰品的款式风格、布料色彩及服装服饰的多样化,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传统手工艺中的造型工艺、裁剪工艺、缝纫工艺、镶边工艺、刺绣工艺、图案工艺和扣袢工艺。作者力图通过本文使人们对蒙古族服装有所了解,进而对蒙古族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我们相信,蒙古族服饰必将为发展民族文化,美化人民生活,进而对国内外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蒙古族的生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蒙古地区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习惯有所不同,服饰上虽有差异,但大体上相同。首饰、长袍、腰带、靴子是蒙古族服装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
首饰,是蒙古族妇女逢年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装饰品种类很多,材料也因贫富而不同。比较讲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平素牧区女子一般不戴帽子,多用红绿等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男子冬季多戴羊皮帽,式样是尖顶大耳,夏日多戴前进帽。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欢穿长袍子,这种袍子宽大袖长,下端左右一般不分衩,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袍子的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而异。男子多喜欢蓝色、棕色;女子多喜欢红色、绿色、紫色。夏季穿的单夹袍,一般颜色较淡。如淡绿、粉红、浅蓝、乳白。冬季多穿用老羊皮做的袍子,颜色多为青、灰、深蓝等色。穿袍子最适应牧区的生活环境。袍子肥大,不开衩乘马放羊时,可以护膝、防寒避风。袖子长,领子高,乘马持缰时,冬季可以防寒,夏日可以护膝、防蝇蚊。不论男女,长袍下面没有“开衩”。喜欢用红、黄、绿等彩色绸子做为腰带。腰间挂上装璜美丽带鞘的蒙古刀和烟袋,所有这些都是同牧区的自然环境和游牧生活的特点相适应的。喇嘛穿红、黄色的袍子,农民多穿布衣,有长袍(开衩)、棉衣、棉袄、衬衣、衬衫等。
腰带,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颜色和袍子相协调。男子扎腰带时多半把袍子向上提,弄得很短,显得精悍潇洒,骑乘也方便;女子则相反,扎腰时,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身躯的苗条、矫键。袍子上扎腰带,为的是骑乘时保持腰椎骨稳定垂直,同时冬季可以保暖,夏日可以防蚊。也有个别地区的女子,穿袍子时不束腰带。
蒙古族男的头戴礼帽,脚穿皮靴,非常威武,也有用绸子把头缠上的。未婚少女夏天穿的袍子有两种:大襟的称“拉布锡克”,从中间系扣到腰以下,左前襟加宽的称“比西米特”,通常都以黑、蓝、咖啡等绸子或布做成,用各色线绣出各种花边图案。扣子有银扣,也有布扣。腰两侧有个斜口袋,胸部左右有两个小口袋。腰上缠红、绿、黄缎带或布带。头上缠绣花白头巾,头发梳成一个辫子,有些少女辫子梢挂几个铜钱。手戴戒指、手镯、耳环。冬天穿大襟皮袍子。已婚妇女不穿“拉布锡克”,只穿“比西米特”。或穿一种无领长袍,叫“别尔孜”。还有一种用羔皮、驼毛做里子的衣服,叫“铁尔里克”。扣子是银的或铜的。已婚妇女穿长袍均不系腰带,头发要梳成两个辫子,辫梢上系着银元、铜钱、珠子等。头上戴一种叫“托尔齐克”的圆帽,其帽有各种银饰物,帽顶有一个垂到后腰的红色长穗子,新结婚的妇女则在衣服领子上缝一个白布衬领,两头向下坠一个似项裢的东西,串上银元、铜钱、珠子等物。现在除了老人以外,蒙古人平日一般都爱穿制服,男的戴鸭舌帽,女子一般爱戴解放帽。牧民平日衣着一般上着皮里布面的皮袄,下穿光扳本色黑边的羊皮裤,甚至一年四季带在身边或穿在身上。在气候多变的高山牧区它既可以挡风御寒,又可以防雨避雪,结实耐用,适应性强。
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用厚布或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用牛羊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结实耐用,便于防寒防水。冬天多穿皮靴、毡靴、高统靴,牧民有些人还穿用生皮子自制的靴子(也叫“查日尕”)。
蒙古妇女的装饰品可分头饰、胸饰和手饰。头饰有头巾、耳环、饰卡子和梳子等;女朝服上的金牌、腰垂饰、五种卫生用品和胸饰;手饰有戒指和手镯,是常用的装饰品。
喀尔喀妇女礼服蒙古袍,用锦缎和彩带装饰坎肩和腰垂饰。头上还要包凤凰翅形的金银带。蒙古妇女最珍贵的饰品是耳环。耳环样式多种多样,如耳坠、水晶环形、圈形、叶形等。喀尔喀地区最流行的是水晶耳环。20世纪初的20--30年代,蒙古妇女习惯用梳子和卡子装饰头发,各种各样的卡子常扎在辫子上。
蒙古妇女的戒指形状可分为螺丝形、图章形和镶嵌宝石形的。此外,妇女的手镯外形多样,刻有多种花纹,有的刻有龙头,有的呈纹丝形。
荷包,是蒙古民族一种精美的刺绣艺术品,蒙古妇女都很重视缝制荷包,她们缝制荷包巧夺天工,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蒙古妇女们荷包上绣着双双雀跃的蝴蝶、翱翔的鸟、奔跑着的鹿、羚羊、盛开的花朵,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在缝制荷包时,手巧的蒙古妇女们将两块襟衬用绸缎做面,用库锦或锦缎做底,配上各种垂挂以此展示自己刺绣的技能。荷包的主要部分以及边际上.多用各色丝线绣上精制的花卉或贴花。有些还用珍珠装饰,色彩缤纷,真是锦上添花,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牧民们用玛瑙、珊瑚等珍贵珠宝制成鼻烟壶装在包内,他们将这种包称为搭林。妇女们将摘采来的各种飘香的物品装入包内,散发出芬芳扑鼻的香气。
包袋是一种用于装饰的物品,蒙古妇女们常将针线装在包内保存,但男土们普遍把绣花的荷包、蒙古刀同时配挂在腰带两侧。
发套(蒙语“修日古刀”)为蒙古族成年妇女的头饰,多用兰、黑色布料绣制,长约40--50厘米,直径4--5厘米,通体绣有花草,下端饰以黑色线穗,洒脱俊俏,套在左右两边的发辫上,起到护发和装饰作用。发套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而废除,现在除了牧区每逢喜庆节日有此装束外,平时很少有此装束。
蒙古民族服饰的传统手工艺,是随着蒙古民族服饰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逐渐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种类繁多,在蒙古民族服饰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造型工艺,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明创造和发展完善的具有应用价值的形象物品的结构工艺,它是人类为后代所留下的形象文化。
蒙古民族服饰的平面造型工艺,是蒙古民族传统造型工艺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衣、帽、靴等服饰的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以及头饰、佩带等装饰品的结构造型和制作造型等内容。所以它所包括的内容范围也是比较广泛的。衣服上的一个装饰、一块裁片和头饰上的一粒珊瑚、一块银板的造型,也属于这个范围。
人体的外形及运动形式,是衣冠服饰造型的依据。蒙古民族早已掌握了从曲线起伏的人体表面取得服饰平面裁片的造型工艺。据有关出土文物和《蒙古秘史》、《元史》记载,蒙古汗国和元代的服饰无论那一种都是通过精心造型而取得平面结构的。比如军戒服饰的铠甲是由甲片相连而成的裁片组成。
蒙古民族服饰的造型工艺包括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而裁剪工艺只包括对平面造型的裁剪技术。一件衣服的结构造型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实用实践之后才能形成,可是一件衣服的裁剪造型则在几个小时内可以完成。结构造型对裁剪造型起指导作用,而裁剪造型对结构造型则起改进作用。比如,要裁剪靴子必须有靴帮、靴底的大样。这就是靴子的平面结构造型,它的基本结构在一般情况下还会有改动,但在裁剪过程中可以改动每一块裁片的式样而达到改进靴子式样的目的。可见造型结构的组成要有一定的创造性,而裁片造型的构成要有一定的依附性。
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服饰结构造型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可以稳定不变,这是蒙古民族服饰造型工艺的稳定性。但是前一历史时期形成的适应当时人们实用需要和审美情趣的服饰造型,不一定完全适应后一历史时期人们的实用需要和审美情趣,从而出现新的变化,这是蒙古民族服饰造型工艺的变动性,蒙古民族服饰造型工艺从稳定性到变动性,从变动性到稳定性的循环变化过程,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不断继承、发展和创新的。也就是说,某一传统服饰的新的造型工艺,不可能以崭新的造型风格贸然出现,而是在继承原有服饰基本结构或外形的基础上,经过创新才能出现。因此,现代蒙古民族服饰的造型工艺,是历代蒙古族人民群众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二)裁剪工艺。蒙古民族服饰的裁剪工艺,是蒙古民族服饰造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有一定的独立内容,所以在这里单独讲述”蒙古民族服饰的裁剪工艺,可以分衣、帽、靴和佩带品等4大类。衣服的裁剪工艺,根据不同的用料可分为布、帛、皮等衣料和裁剪工艺;根据不同的衣服种类可分为长袍、马褂、长坎肩、短坎肩、内衣、便裤、套裤等衣服的裁剪工艺;根据不同的季节可分为皮袍、吊面皮袍、棉袍、夹袍、单衫、皮裤、棉裤、夹裤等衣服的裁剪工艺;根据衣服的不同部位可分为面料、衬里、镶边装饰等部位的裁剪工艺。
帽子的裁剪工艺,其结构和种类比衣服简单一些,但它有自己独特的裁剪工艺。比如,帽子的造型工艺要求比衣服严格,所以,裁剪时用裁剪大样。帽子的裁剪工艺,根据季节和式样的不同可分为冬帽、春秋帽、尖顶立檐帽、圆顶立檐帽等若干类帽子的裁剪工艺。靴子的裁剪工艺比起衣服和帽子又有所区别,其裁剪工艺要求也是比较严格的,所以裁剪时也要用裁剪大样。根据用料和式样的不同可分为皮靴、香牛皮靴、布靴、大翘尖靴子、小翘尖靴子、劳钦靴子和哈麻靴子等若干靴子的裁剪工艺。
现代蒙古民族服饰的裁剪工艺,是在继承传统裁剪工艺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裁剪工艺的量体、制图、裁剪等技术而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其裁剪制作主要由民间裁缝能手来承担。这些裁缝能手有的专门裁制衣服,有的专门裁制帽子和靴子,而有的则是既能裁制衣服,又能裁制帽子和靴子的多面手。他 (她)们一般都按照裁剪大样或直接制图裁剪,而服装厂和服装专业户的裁剪技术人员则按照现代裁剪工序的要求进行裁剪。在制帽厂和制靴厂裁制帽子和靴子时,要按照统一型号制定的大样或直接制图裁剪。
近几年来,由于民间裁剪技术的提高,他(她)们所缝制的服饰越来越称身适体。例如,长袍、坎肩的领形、领座和台肩弯的变化,大襟弧线的适度,胸围和腰围的松紧度,下摆的变化以及镶边装饰的组合等,裁剪水平均比以前显著提高,尤其女式长袍的裁剪工艺,已达到国家指定标准水平。
长期以来,蒙古民族不但对自己传统服饰的造型结构发明创造了好些丰富的内容,而且对服饰用料的利用也发明创造了各种拼缀裁剪工艺。例如,皮革类的拼接裁剪工艺、面料花纹的对接裁剪工艺、边角料的搭配裁剪工艺等,都是富有独创性的裁剪工艺。他(她)们裁剪毛皮衣料时,用专门制作的裁割刀从毛皮的板面进行裁割。所以几乎不损坏里面的毛,绒,而且对裁片的容易变形之处用熨斗进行热处理,从而能使裁片达到准确无误的要求。现在各地民族服装厂和民族用品厂所生产的衣、帽、靴等产品,一般都用统一型号的裁片大样,所以穿起来非常美观适体。不过还有不少服饰种类只停留在民间手工制作水平或陈列在展室里。对此,有关生产厂家应该引起注意,让这些传统服饰得到批量生产,尽快打人国内外市场。
(三)缝纫工艺。在蒙古民族服饰的缝纫工艺中有许多传统手针缝纫法。这些手针缝纫法的基本操作规程是以右手食指尖戴顶针,用拇指和中指持针,所以它能够完成许多较复杂的缝纫工艺。这种持针方法所包括的缝纫内容也较广泛,有多种多样的针法。缝纫机使用较普遍的今天,手针缝纫法仍属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
蒙古民族手针缝纫工艺的针法较多,例如攻针、寨针、缲针、绗针、给针、缉针、驱针、分针、盘针、缴针、锁边针等是其中的主要针法。这些针法均有各自的操作要领。
1.攻针,是手针的最基本的缝纫法,是手针工艺中各种针法的基础。攻针的操作方法是左手拿着所缝的衣物,右手持针,按先下后上、一针一针从外往里的顺序进行。针迹应均匀整齐,平服美观。攻针可用于缝袖里、摆缝、衩边、滚边、镶拼等。
2.寨针,是将两层布或多层布料缝合在一起,为下一工序起固定作用的一种简单缝纫法。可分为长短两种,方向均为从外往里向后缝,针迹根据实际要求可稀可密,下一缝纫工序完成后,将针抽掉。
3.缲针,是将衣片毛边折叠后缝合在一起,而正面露线迹的一种缝纫法。缲针的操作方法较为简单,多用于衣里缝处。
4.缉针,是一种最常用的缝纫法,具有弹性好、牢固,又不易断线等优点。故用于衣、帽、靴的表面缝纫之处。其缝纫法是退针的进孔必须在后一原针孔内,再向里以退针的一倍距离进针,使其面层针迹与机缝针迹相似,底层的针缝则与链条相仿。
5.驱针,这种缝纫法近似于缉针缝纫法,但使其面层与缉结线的间隔线距相似,底层的针迹则成线条状。此针阖多用于靴和靴帮不太十分紧要的缝道。
6.盘针,是蒙古族民族服饰缝纫工艺中难度较大、技艺较高的缝纫法。主要用于布靴子的各种图案的缝纫工艺,其表现效果是宽厚突出、连绵起伏之美感。盘针针法需要用两根线,一根线按着缉针缝纫法向后退进,另一要线则在面层上每上来一针时盘绕一次针,退针时把已盘好的线圈的里边固定好。盘针缝纫法有右盘、左盘和左右对盘等针法,但常用右盘针法。有些刺绣工艺中也用盘针法,所以此针法也属于刺绣的一种针法。
7.锁边针,是锁住裁片毛边的缝纫法,无锁边机或需要补修锁边时使用手工锁边针法。其操作方法是左手食、拇二指捏住布边,右手持针,从左往右,一针一套的顺序进行锁边。
(四)镶边工艺。镶边是蒙古民族服饰的主要装饰工艺之一。蒙古民族很早以来就讲究各种服饰的镶边工艺,有其独特的装饰作用和艺术特色。一件做工精美的长袍,不仅取决于式样的新颖别致,而更重要的是具备与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相协调的镶边装饰。它是表现蒙古民族服饰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区风格的重要装饰手段。
蒙古民族服饰的镶边工艺,从服饰的分类可分为衣、帽、靴和其它装饰品的镶边装饰。其中长袍和坎肩的镶边装饰最为鲜艳。从镶边工艺的构成方面可分为滚边、沿边和饰绦等三部分。其中滚边主要起加固作用,沿边和饰绦主要起装饰作用。从镶边的数量和风格方面可分为单沿边、加一道水流的宽沿边、加两道水流的宽沿边、组合宽沿边等。其中较盛行的是3道沿边、4道沿边、加两道水流的宽沿边和组合宽沿边。从镶边的材料方面可分为布、帛、皮、绒、库锦、绦子、化纤布等。其中库锦、绦子、化纤布镶边最为普遍。镶边的色彩构成男女老少各有不同。其中妇女服饰的镶边最华丽,老年服饰的镶边装饰最朴素。总之,蒙古民族服饰的镶边工艺是有规律可循的。不过不能完全拿这种规律去束缚民间服饰镶边艺的装饰特点。男女长袍的镶边装饰可分为以下几种格式:
领边、领座、大襟和袖口之缘有镶边装饰。
领边、领座、大襟和袖口、垂襟之缘有镶边装饰。
领边、领座、大襟和袖口、垂襟和下摆之缘有镶边装饰。
领边、领座、大襟和袖口、垂襟和摆衩之缘有镶边装饰。
领边、领座、大襟和袖口、袖口和下摆之缘有镶边装饰。
领边、领座、大襟和袖口、袖筒和垂襟之缘有镶边装饰。
领边、领座、大襟和袖口、袖筒和腰围有镶边装饰。
(五)刺绣工艺。现代蒙古民族服饰的刺绣工艺,是传统手工缝纫工艺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有独特风格的缝纫技法。主要有绣花技法、贴花技法、盘花技法和抠花技法等。这些刺绣技法由于所用材料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在造型、纹样和色彩等方面,有各自的特色和优点。
1.绣花技法 这是以彩色丝线、金银线和各种化学纤维为主要材料,将各种图案一针一线地绣在各种服饰恰到实处的一种刺绣工艺。
蒙古族妇女绣花时一般不用绷架,而是用双手很自如地直接操作。刺绣时由于采用不同的针法,因此所显示的色彩效果具有强烈的对比感和有浓淡相融的柔和感。绣花技法的这种质感是要通过不同针法而表现的,它是经过日积月累的运针功夫而发明创造的刺绣技巧。其中齐针法、参差针法、阶梯针法和散针法为最常用针法。
齐针法是绣花工艺的最基本针法,这种针法在一个刺绣小部位中线条排列整齐,起落针都要在画外缘,不能和另一个刺绣小单位画线的线条相互重叠或参差。这种针法能表现所绣图案中鲜明的对比色彩。
参差针法是在一个画线内的2至3种色彩(接近色彩)的线条相互有规律地参差而表现出色彩-的自然过渡效果。这种针法能恰如其氛地表现花瓣和叶片色彩的浓淡层次。其绣法是,第一排一针紧挨一针,外缘要齐,里缘参差;第二排与第一排长短参差排列,并要求罩住第一排针码的1/5左右,以后各排绣法同第二排,最后一排针迹外缘要齐。
阶梯针法是与齐针法的起落针距缩短,在一个刺绣小单位的画线内绣几个接近颜色的齐针,以密集的齐针法来达到类似参差针法的表现效果。不过阶梯针法的工艺要求和表现技法,均高于参差针法。因此,它能表现比较复杂图案的难度较大的色彩效果。
散针法是为表现花蕊、鸟冠、树木细枝和光线效果而采用的单线式散开针法。这种针法的起落针在一条线上,起落针孔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又相互重叠一部分,从而达到多数单线构成的散开式表现效果。
蒙古民族服饰的绣花技法是刺绣工艺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以朴素而鲜艳的色彩,灵活而多变的针法,细腻而明快的线条,来表现蒙古族刺绣工艺的独特风格。
2.贴花技法 这是利用不同颜色的绸缎、化纤布边角剩料,剪成所需图案的结构造型块,经过巧妙对接缝制而成的一种刺绣工艺。具体制作方法是,首先把画好线条的纸样按缝制结构剪成若干小块,然后将它反贴在指定色彩的边角剩料上,再剪成留有3至4毫米窝边的小块,又在窝边上剪出很多小豁口后,把窝边窝回贴好并按原图案的结构位置贴在已画好图案轮廊的服饰裁片的指定位置上,最后,用同色丝线或顺色丝线靠贴花边起针,在底料上落针,第二针仍在贴花边回针,以此类推。其缝边、针脚和针距要均匀细致。这种技法,因为能广泛利用各种绸缎布料的边角剩料,其绣法省工易做,花型活泼丰满,在各种家庭装饰上,值得一绣。
3.盘花技法 这是利用盘针缝纫法刺绣各种图案的技法。它有空芯绣和实芯盘绣两种技法。盘花技法多用于男女靴子的各处图案上,其色彩有单色和复色两种。
4.抠花技法 这种技法亦称镂花技法。其具体制作方法是,把剪制好的布、平绒、皮革镂花图案固定在已画好的指定位置上,用盘针、缉针或缲针法缝制即可。抠花技法有同色、顺色和对比色等表现技法,其表现效果富有立体感。多用于帽子、布靴子、香牛皮靴子、烟荷包、褡裢和摔跤套裤等服饰用品上。
(六)图案工艺。蒙古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民族风格的花纹图案。其中有以五畜和花鸟为内容的动植物图案,以山、水、云、火为内容的自然风景图案,以吉祥如意为内容的“乌力吉(吉祥)”图案等。这些富有草原生活气息的民间图案,其表现手法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现代蒙古民族服饰的图案工艺是蒙古民族民间图案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整个蒙古民族民间图案既有共同点,又有独特之处。现代蒙古民族服饰的图案工艺与其它有关服饰传统手工艺的关系,好比建筑施工图与建筑材料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具体图案的轮廊,其它有关手工艺就无法落实在服饰的指定位置上。因此就某些意义讲,图案的构成必须达到均匀、整齐、连贯、协调、对称、完整等制图要求。
蒙古民族服饰的很多部位均有各种图案装饰。例如帽子、耳套、长袍、坎肩、摔跤衣、赛马服、靴、鞋、烟荷包、鼻烟壶褡裢、碗袋、针线包等,都有一定格式和图案装饰。从图案的不同缝纫方面,可分为驱针图案、缉针图案、盘针图案、绣花图案、贴花图案、抠花图案、编结图案等。从图案的不同风格方面,可分为哈南图案、阿鲁合图案、云纹图案、犄纹图案、“乌力吉(吉祥)”图案、花乌图案、龙凤图案、山水图案、蝴蝶图案、字形图案、团花图案等。
在服饰面料上描绘图案时要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把薄纸蒙在底样上,用铅笔把图案如实地描下来;第二步是要从服饰裁片所处位置的对称需要,在已描好的纸样图案的正面和反面用白粉浆重描一遍,然后把它反扣在服饰裁片所描绘的集团上;第三步是从纸样上扣下来的不十分清楚的白粉图案上,用白粉浆重描一遍。除此之外,还有誉写法和锥孔擦研法。无论用何种描绘方法,都要注意整洁,以免影响工艺质量。
(七)扣袢儿工艺。蒙古民族服饰的扣袢儿工艺,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风格,它既是长袍、坎肩的必不可少的附件,又是长袍、坎肩的装饰品。所以扣袢儿是实用和美观的统一体。
在远古的时候,蒙古人的服饰无扣袢儿装饰,只用系带来固定上衣的大襟。后来有了用皮条、骨节、木头制作的简易各袢儿。到蒙古汗国和元代,蒙古族服饰已有取金、银、珍珠扣、金锦、布、帛制作的华美的扣袢儿。扣袢儿主要由扣坨和纽袢儿组成。带扣坨的纽袢儿称公纽袢儿,带套索的纽袢儿叫做母纽袢儿。扣袢儿的种类较多,可分为珠宝类、金银类、铜铁类扣坨和皮革、布帛、库帛、化纤类纽袢儿,也有整个扣袢儿是由皮革、布帛、库锦、化纤带条构成的软质扣袢儿。纽袢儿的质料和色彩,要与镶边装饰相统一。
扣坨的形状多为圆球形,还有丁字形和扣坨。金银珠宝等高档扣坨都有托盘装饰,其上镶有珊瑚、绿松石等。金银珠宝类扣坨要与纽袢儿用活环连结,不穿时可以把扣坨解下来另外保存。金、银、铜类扣坨一般都有雕琢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其制法有实芯和空芯两种。
纽袢儿的形状多为长而直,不过近几年来也出现了用盘结纽袢儿。缝钉长纽袢儿讲究笔挺标致。钉纽袢儿时一般要手工缝制,而且要保证纽袢儿的直、立、扁等形状。牵缝的针脚和针距要均匀一致。一件长袍或坎肩缝制得精美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纽袢儿的缝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