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1213-儿子眼中的《春江花月夜》

(2014-12-13 20:04:45)
标签:

情感

分类: 拾光捡影

看了儿子写的这篇作文,我感觉,呃,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我眼中的《春江花月夜》 

随着人类力量的成长,河流可以蓄成水库,再干旱的季节也可以降下甘霖,自然灾害可以预警防范,面对膏肓顽疾也可以安然疗之……于是人们不再迷信河伯,不再乞求龙王,不再忌惮湿婆,不再痛恨厄毗米修斯……消失了神秘,遗忘了敬畏。

可终有一种事物,是人力所不可逆的,那便是时间。从有了意识的那一刻起,人类对生命与时间的思考便从未停止。生老病死,春华秋实——其悠久回首不可望尽,其无限前瞻难觅一斑。因此时间至今仍使人类敬畏,催人类思索。

似乎扯得有些远了,但这便是《春江花月夜》诞生的本源。在这里我不想根据诗句的顺序、修辞、描写进行赏析,值得去品味的是三个意象:江,月,人。

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时间的流逝和江河的流淌并论了千百回。河水西去,一去不返,恰如时间般时刻流淌,不曾停歇。既然感慨时间,提及江河似乎又落了俗套,但这首诗的妙处,与众不同之处,我用李老师您所谓“理科生的思维”来看,恰是将月与江相糅合,辩证地论述了时间——变化的永恒,而更加出神入化的是,张若虚为这份“变化的永恒”赐予了一个如梦如幻,婉转迷离的意境。

江——即为变化的象征。“但见长江送流水”“青枫浦上不胜愁”……水逝而永恒,人逝却须臾。谁能不艳羡这份永恒?阻挡在人类面前的,是这水,是时间,是寓于时间之中,永恒而不可逆的流逝。水可以随着时间巡回往复,我们却如蝼蚁般无力。

月——即为永恒的存在。“不知江月待何人”“江月年年只相似”……月明即恒明,人生却转瞬。江水永动,夜月恒静。似乎便是这动静相衬,既是时间流动的永恒,也是时间永恒的不变,这代表了时间的相对永恒性。看似无情的不可逆的世理,诗人却为江月赋予了美好的情感:“不知江月待何人?”亦或实是“不知江月待人否。”他愿意去相信,这亘古不变的月,同样也有着永恒不变的情感蕴于其中。

人——即为思考的芦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在多少人对于时间的思索中,他终于找到了人类可以与时间共旅的那部分——思想与情感。在时间这回首望不到起源前瞻望不到尽头的神秘面纱之下,仿佛可以窥见这世界的真理,唯一的不可逆,正怀着造物主般的慈悲,对世上的众生百态默默微笑。纵使时间流逝带走我的生命,我此刻赠与时间的这份情感却不会消亡。面对“时间”的象征,面前的江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已经不仅仅是寓情于景,而是将情感寓于世间万物的真理。

人生如江水代代流逝,江水流逝年年往复如月恒久不变。之所以人生亦可以“代代流逝”,正因为前人的思想传递了下去,我们的智慧的积累,亦是一个永恒的过程。敬畏时间,敬畏自然,敬畏世界,更要对我们那颗能够思考的心灵敬畏,是它让我们跃于万物之上,可以一窥真理中的真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