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也就是前天,绕道江油去北川县陈家坝乡采访。
车过了江油,就钻进山里。盘山路的一侧是陡峭的山坡,另一侧就是深深的山谷。一道一道滑坡的山体将青翠的峰峦撕开,远看像是土黄色的瀑布直落山脚。不时看见路的两侧堆着颜色新鲜的泥土和石块,显然是不久前刚刚清理到路边的。车行至桂溪,甚至看见对岸有半面山整个滑下来,在山谷中堆积成堤坝,堤坝之上那一潭碧水,就是在5·12之后声名鹊起的堰塞湖了。
听听灾民怎么说:
我们有一个水池子得 100米深。两个山碰过去,挤一块了,水就堵里面了。(就是堰塞湖?)我们有好几个在里面。一到雨季怎么办,洪灾来了怎么办?
再听听一直在陈家坝抗震救灾的云南某部师长怎么说:
肯定要决堤!北川县城救援人员已经全部撤出了。上面的堰塞湖储水量有1万亿立方,水深是70米,如果水出来,会对一个50到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进行毁灭性淹没。老百姓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你讲1万亿立方他也没有概念。我们是在上游的分叉,主河道从上面下来有一个回旋,要拐一个110度的弯,我们虽然是次河道,在上游,但是我们(和上游主河道)是一条直线。回旋的那个洼地最多也就两三个篮球场那么大,水流这么急,流量又很大,单靠这么小的回旋地肯定不够,水肯定要朝我们这个方向来,我们刚好还是直航道。
所以我们打算建立一个接力观通哨,单靠一个观通哨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和护林队、矿山、武装部的同志一起,在几个点上设立几个观察哨,随时观察河面的情形,包括看水的流量、流速。接力只能通过简易的方式,因为现在通讯工具很匮乏,效果也有限,我们打算采取竖红旗、摇红旗的方式——第一个观察哨发现有情况,就摇动红旗,第二个观通哨发现以后也采取同样的方式报警。这就是针对堰塞湖的报警机制。
娟然在一旁听着,心中暗想:
简单点说,就是烽火台,对不对?最古老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