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也就没时间写日记了。
周二、周三晚上看了大概20页A History of Reading,觉得写得真好。作者讲阅读史,从我看的第一章来看,穿插着很多他个人的阅读经历和感受。因为自己也是爱看书的人,很多地方读着感同身受。虽然我英语还不算通,但也能感觉到他的语言非常富有书卷气,很优美。我抄了不少段落,因为很欣赏那些段落的内容和写法,这就更降低了阅读速度。但这书在图书馆的RBR(Reserved Books Room),你要不就只能在图书馆看,要借出来,24小时之内就得去办续借手续。我发现它在Amazon要卖20多磅,但学校书店里企鹅的版本是
10.99磅,纸糙一点,比较轻。续借了两次之后,昨天下午我终于下决心还了图书馆的书,自己买了一本。
另外Helen借给我一本Books in the Digital
Age,还是郑铁男当年买的,他走时留给了Helen。昨晚开始看这本,也不错,但我发现它是典型的教科书,语言是就事论事的那种,和A
History of
Reading的感觉完全不同。那是用来欣赏的,这是用来获取知识的;那是艺术的,这是经济的。但这书郑铁男之后还有人用过,里面到处是各种颜色、笔迹的记号和批注,甚至还有电话号码。有些词下面划的线让我感觉莫名其妙。Ou说得真对,用别人用过的书感觉是不好。但是这本书要19.99磅,难道也要买吗?还挺沉的!先忍忍吧。
周三上了Helen的课,就是讲这本书里的一章内容,不过她多有发挥(大学老师嘛,岂能照本宣科),因为这书是2005年出的,那还是在Web1.0的年代。另外她还介绍了Sony新出的ebook。Helen的英语很溜,但是非常好懂,大概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的缘故,尽管说的是外语,可语言的感觉很亲切。看来能不能懂人家说什么,还真不全是词汇量的问题。
周四周五两天过得像一天:早晨起来煮牛奶燕麦粥、烤Bagel饼——烤三个,吃一个,带两个;11点到1点上课,午休1小时,吃午饭;2点到4点上课,下了课回“家”做饭吃饭,然后再回学校去听讲座。
昨天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家(看介绍似乎说是当今最著名的psychologist哦),题目是Necessity
of Consciousness: Why human zombies would be an evolutionary dead
end.
没太搞清楚这个ologist是研究什么的,以为是社会学方面的题目,想着去练练听力、了解了解西方的社会思潮总是好的,就约了两个女孩一起去了。谁知内容之深奥艰涩,教授说话声音之含混,实在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基本上啥也没听懂!好不容易坚持到教授话音落定,人家开始提问了,我们赶紧溜出来——咦,讲堂外面摆着红白黄各种酒和饮料,还有各色薯片和几盘花生米。名教授就是不一样啊,讲座之后还有酒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吃了再说。不但又吃又喝,还跟女招待聊了几句,也算是练口语了呵呵。
今天是我们的主任Andrew讲企鹅社,题目叫做Penguin: publishing by
design or by accident?
听起来也很诱人不是?当然得去捧场啦。听Andrew讲课,一次比一次听懂得多些,还满有收获的。
在图书馆等不知道讲堂位置的两个女孩时,Ziyi跟我算道:“我在这里一共要待10个月,已经过了两个月啦,1/5过去了,真快!”是啊,我要待4个月,这周一完就整整4周过去了,都过了1/4了!还有三个月,我能等到自己所期盼的突飞猛进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