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效仿到引领,乔丹体育开启重生之门?

标签:
体育军事 |
面对这种意外的打击,企业是断崖式毁灭,还是由此走上一条全新转型的光辉之路,乔丹体育的应对之道,或许是中国民营品牌的一面镜子。所幸,乔丹体育人释放出了一系列异常积极的信号:
新年伊始,随着乔丹体育赞助2017年天津全运会的新闻发布会在京高调召开,人们才意识到:哦,原来这是乔丹体育作为全运会高级合作伙伴的第四个周期,并为此支出了8000万的费用;哦,乔丹体育还要为北京、山东、辽宁和黑龙江四个代表团提供专业运动装备(乔丹体育负责人表示,这源于该四省在大众体育方面无以伦比的优势,无论是夏季、冬季运动还是职业,基本上构成了中国体育最富活力的组合);哦,乔丹体育已在全民健身和大学生领域默默布局了这么多年,且一直为民族体育、全民健身在进行着有益的探索。
其实,在一些“精明”的投资人眼中,全运会肯定不是一个投资商所趋之若鹜、且能快速变现的优质IP。由于在这个平台上,杯葛了太多的利益交错的中国式智慧,中国化和世界化的碰撞(甚至中国和世界的较量),这些年我们追的全运会,也一直被坊间垢病为一种怪异的存在。
那么,在新的产业时代,该如何认知这一综合性赛事呢?
自1959年开始的第一届到2017这届,经过58年的风雨发展,全运会已经成为一辆承载中国竞技体育行进的快速列车。自当年穆祥雄打破世界纪录所引发的病毒性游泳热,陈镜开、朱建华、容国团等引发全民图腾的时代偶像,到如今赛场上丑闻不断乱象频出,全运会一直是最广泛的参与者和最广泛的质疑者,最世界级的竞技与最世界的奇葩角力。这些年,即便是一直呼吁让全运会这个赛事寿终正寝的人员也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正是在中国体育一穷二白处处挨打的日子里,正是在中国体育长期封锁的漫漫长夜,正是中国大量热钱投资出海国内成为外国球星的淘金地但需要仰人鼻息的关头,唯有那个四年一度的全运会,为中国体育人提供了一个最为坚实的大后方。一个不可忽视的数据是:要想真正成为一个享誉世界的家喻户晓的全民偶像,哪怕是奥运冠军,这需要通过全运会这个场合的浴火体验。如果把这比作一场战争,那就是真正国家级的对抗,以家乡父老的名义。
伴随着里约奥运会的尘埃落定,中国体育开始陷入前所未有的迷茫状态:一方面,对举国体制的发思和倚重并存,另一方面,各种虚无主义和体育无用论也有了市场。而随着中国职业体育的衰退,国内优质IP的缺乏,群体性教育性赛事的乏善可陈,也让人们不得不清醒面对这样一个命题——那些在大众中有巨大参与度和巨大生命力的项目和赛事,假如辅之以现代化的运营手段,推广力度和文化整合,是完全有可能取得成功的。显然,四年一度的全运会,仿佛是这些命题所量身定做的。谁都知道,全运会能沦落到如今这步境地,不在于自身竞技水平的下滑,明星和体育文化的缺失,而在于其身上,综合和杂糅了太多人们的想法、中国式规则及扭曲的政府意志等。
做一个假设:假如被运动员视为家的全运会,能回复到一个正常的运动氛围,那它所迸发出来的巨大生命力,对中国人生命健康的拉动和影响,是不是几何级的当量?当然,我这种设想过于理想化,这么多年的积弊改变非一日之寒,但谁又能否认,由于身处体育核心层面的体育用品吹响了改变全运会的号角,接下来的破冰之旅,没有可能实现?
再深入设想下,假使乔丹体育能以此作为重生的契机,真正能扎扎实实地于全民健身、大学生(目前大学生赛事体系大部分来自于其赞助)两大广袤的领域,这算不算起另辟蹊径的营销,以及认知上的跨越?
那些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急于对这家企业下死刑的精英主义者,我想引用一个网友的回答来询问:作为篮球超级明星,在中国获取了丰厚的商业回报和影响力的乔丹,科比们,有没有可能赞助中国的全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