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旺的家
杨旺的家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130
  • 关注人气:22,3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见,少将

(2013-04-05 17:48:00)
标签:

体育

分类: 体育
给财新网写的东西,这次写得很压抑,很沉重。
   
   依旧是宋世雄尖细高亢的解说体,依旧是黑白胶片构成的画面,大背投像时光穿梭机,将我们带到1981年11月的女排世界杯赛场,并将画面定格于一个叫陈招娣的接应二传。

  随后,画外音变得低缓而凝重——2013年4月1日,中国女排“五连冠”时期主力队员、女排名宿陈招娣因肝癌在北京去世,享年58岁。

  作为年近四张的中年男人,我为女排哭过喊过砸过热水瓶燃烧过荷尔蒙,我理解画面背后蕴含着的复杂情感,那是对斯人已去的追忆,对一个时代的缅怀,是对被掏空了的现实的惆怅。在中国体育历史上,女排是少数几个被命名为精神的需要仰望星空的存在。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物质和精神面临双重匮乏。中国女排横空出世,依靠超越生理极限的一个个冠军战役,滋养了渴望实现自我的国人。

  网友说,感谢陈招娣和当时的女排队员,让那个年代的自己有了一束光,一抹颜色。媒体说,如果没有女排,中国人记忆中的上个世纪80年代不会完整。央视主持人张斌则说,向我们少年时经历的伟大时代中的主角之一致敬!

  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很多人感觉世风不古的现今,人们愈加怀念那些稀缺的资源。陈招娣的离去,激活了人们的某些记忆。网络上,人们纷纷向陈招娣这个曾经的时代符号之一致敬,声势如此浩大,以至于人们忘了自己已经很久不关注女排,也忘记了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女排选帅。

  对于我,在这个懒洋洋的春日里,得到消息的第一反应何尝不是如遭雷击?我的身体还在原地,思路却像脱缰的野马,奔袭回2009年某月的湖南郴州。

  那是一个程序式的签约仪式,八一男排落户湖南郴州征战全国排球联赛。或许是心情大爽,晚宴上的陈招娣频频举杯,而当我忐忑地提出专访请求时,她也爽快地答应了。

  当传说中的英雄一身戎装地站在面前,弯着腰和我谈话时,我感觉到些许紧张。2006年7月,陈招娣晋升少将军衔,成为体育界首位女将军。

  “为什么八一男女排双双落户湖南?(八一女排前两年落户湖南益阳。)”

  “一方面,这里是主席的故乡,是一个有军旅情结的地方。另一方面,郴州是中国女排的训练基地,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

  “人们都说您酒风豪爽。”

  “我用的是白水,肝不好,大家都能理解。”

  采访持续半个小时,她就这样弯了半个小时。后来我听说,她的腰一直不好,每弯一次都会疼痛不止,罪过啊。

  那次谈话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她对现实的认知。她也知道,如今的年轻人已经无法理解她们当年的那种付出,“但这都是真的,我们当时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什么都必须冲在前面。”

  确实,从现代的眼光看,女排当年的某些训练环节是反人性,至少是反科学的。我甚至设想:假如没有那么多可以写进小学课本的“加练”,她也许不会那么早就退役;假如没有她壮士断腕、用绷带吊住断裂桡骨的左臂比赛,扭伤了腰然后坚持比赛最后由室友郎平背到房间的拼命三郎精神,她也许不会那么早就得了癌症,更不会不到60岁就告别人世。

  和陈招娣熟悉之后,我总会感受到她的如沫春风,以及她对这个项目发自内心的热爱。印象最深的是2011年体坛风云人物的颁奖典礼。作为央视自办的项目,我得以进入总评评委区间,和她面对面交流。当时她的气力有些不佳,但谈起女排,她仍不禁滔滔不绝—— “中国女排发展到现在,真的很不容易,我们应该像捍卫生命一样,捍卫她,坚决不让她像中国足球一样沉沦下去。”

  不知道是否上天感应到了她的忧虑,抑或是中国女排在世界杯绝地反击、拿到奥运会资格的场景让人们看到了老女排的影子,她们战胜屡屡包揽该奖项的中国跳水、中国乒乓球等劲旅,拿到年度最佳团队奖。

  颁奖前,陈招娣和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前女排队员孙晋芳上台。

  “三十多年前,我和她一起站在领奖台上。如今,我们都升级了——她当了奶奶……我们很高兴能为年轻人颁奖。”她颇为感慨地说。

  这次颁奖仪式后,她再没在公开场合露面过,而那次她和女排主帅的拥抱,更像是一种交接,一种传承。尽管她也明白,她和郎平这一代人,已经很难让排球复活,她们更多地只能存在于上一辈人的记忆里。

  再见了,少将;再见,女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