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体育 |
分类: 体育 |
李娜与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的论证,说到底是职业体育与举国体制的矛盾所致。本文刊于最新一期的财新网体育专栏。
尽管孙晋芳本意不是针对李娜,但联想到孙晋芳此前种种表态,以及她在李娜奥运会上潇洒“一轮游”后所做的“李娜心理素质有问题”的诊断,显然,此言是有感而发。
直性子的李娜当然也不含糊。几次公开炮轰举国体制,虽然有媒体刻意夸大和演绎的成分,但她对体育赛事奖金分配制度、僵硬的训练机制不爽,却是不争的事实。就在伦敦奥运会前,李娜说,与小将张帅搭档奥运女双比赛,“自己事先并不知情。”
两人或明或暗的斗争场景,距离她们巴黎红土场包厢中激情拥抱互唱赞歌,仅仅过去了一年的时间。
应该说,李娜在奥运会上无所作为,是一切矛盾的爆发点。作为比较开明的领导,尽管孙晋芳创造性地修正了运动员奖金分配办法,并允许部分队员单飞,但这样做的前提是通过职业赛场练兵,到奥运会取得佳绩。这也是体育总局对李娜的期望。
更何况,对李娜这种“稀缺型”资源的充分利用,是符合体育总局指导思想的。尤其是在另外三朵金花或退或伤的情况下,为李娜配备双打搭档,一方面有利于小队员快速成长,同时也为曾创造过辉煌的女双项目增加一层保险。
但对于李娜和她的团队来说,作为一个30岁的老运动员,可供支配的职业寿命已经不长。如何根据繁冗的女网赛程取舍赛事,如何根据不同的对手科学分配体力,这是娜之队最为现实的考虑。在现有评价机制下,积分不高、奖金有限、充满偶然性和艰苦性的奥运会,自然不在李娜的第一竞赛序列。
于是,立场和思考方式迥异的两股势力,在伦敦奥运会期间产生了分歧。等到李娜第一轮出局,中国女网女双四强全部止步,双方的不满情绪开始井喷。对李娜而言,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联合会杯等国家任务前何去何从,是个最大的难题。
随着中国人不断在职业体育领域创造佳绩,职业体育和举国体制的PK将会更加凸显。此前的姚明,就因既要在NBA赛场拼争,又不得不参加各种综合赛事,最终体能被透支,不得不提前告别赛场。而一心想打职业拳击比赛的邹市明,由于中心一次次出面,不得不留守在奥运会的业余拳台前。
在国际上,篮球、环法等项目的职业选手,一般会舍弃竞技程度低的综合性赛事,而将主要精力放在要求更高、竞争水平更高的职业联赛上。足球项目,甚至为奥运会出台了限制运动员参赛年龄的规定。毕竟,高强度的赛事、层出不穷的对手,会对人构成很大的伤害,就连纳达尔这样的肌肉男都对过多的赛事腹诽不已,更何况底子并不厚实的“中国娜”?
对中国体制内领导来说,不过度开发这些稀缺资源,并加以扶持,并借助这些明星运动员推动中国的职业运动,是题中应有之义。毕竟,在中国的金牌库中,最缺的,并不是奥运会金牌,而是那些职业领域的突破,以及由此带来的职业运动的普及和发展。
有趣的是,尽管网球拼命想挣脱举国体制的牢笼,但女子高尔夫则寄希望于能在四年后的巴西奥运会上实现突破。今年冯珊珊获得该项目第一个大满贯冠军后,她的团队最在意的,是国家体育总局小球中心的一纸贺信。
这不是一张简单的祝贺信,而是这个市场化程度不够的单个项目的庇护伞。这把伞,是她们今后冲出困境的唯一捷径。但是,网球不是,李娜不是,应该让李娜自由,走自己的路。■
eHsSe5tQ3CoT7RXcJc1xIES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