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了不起的“国际娜”

(2011-03-04 13:19:57)
标签:

体育

分类: 体育
本文刊于财新网体育专栏,未删减
    她染发,穿耳钉,纹身,她16岁谈恋爱,私自离开国家队……这哪里能代表传统的中国女运动员形象,但李娜却赢得了西方世界的普遍赞叹。

  1月29日这天,83岁的蔡崇泽和25岁的谭宇推掉了以往的牌局和应酬,选择了“住”在电视机前。这一天,澳网女单决赛将开始,由中国选手李娜对阵比利时姑娘克里斯特尔斯。

  观赛过程有点移步换影的味道:姥爷蔡崇泽成了老小孩,随着“娜丫头”大喊大叫大跳。外甥谭宇却端坐一旁,适时地进行一些专业上的补充。这个外企职员球龄5岁,业余网球水平3.5左右。

  我很理解蔡崇泽的这份冲动,对我来说,也是记不清啥时候产生过这种感觉了。前一次应该是2009年,姚明冲击NBA季后赛第二轮,我在办公室的尖叫引来了集团高层的干预;再早一点是2005年,我在中国斯诺克公开赛现场碰到丁俊晖的父亲丁文钧,他在电视前看风景,绅士模样的儿子接受众人的轮番祝贺。但如今呢?骨折的姚明正徒劳地等着火箭的交易,丁俊晖则几年不识冠军味了。CBA和中超依旧热闹,但它只是一块充斥着各种丑恶的抹布。也许你会提到拥有郎平的女排联赛,和号称“乒乓NBA”的乒超联赛,反正我没有认为这是职业赛事。

  也许你能终于能明白,为什么人们会将李娜的这个大满贯亚军,拔高到“体育偶像”“救世主”的位置了吧。

  不过,这一里程碑由一个形象不那么漂亮,年龄不那么小(29岁),话语并不那么主流的人物来书写,个别人显得五味杂陈。

  是啊,她染发,穿耳钉,纹身,她16岁谈恋爱,私自离开国家队,有时无视记者存在,有时又吼自己的丈夫,吼裁判,甚至吼体制……网上流传着不少关于她的段子,简直可以和韩乔生、冬日那语录一起,成为娱乐时代又一道风景线。这哪里能代表传统的中国女运动员形象,十足的坏小子嘛!

  但在国际社会,这个“坏小子”却赢得了普遍的击节叫好。

  和缺乏鲜明个性的“金花”相比,李娜直接、真诚。2010年1月一次慈善晚会上,将马德里公开赛和中国公开赛获得的160万元奖金捐给玉树灾区和儿童基金会的她对我说,“我首先得把我自己养活了,才能考虑捐款的事。否则哪有能力资助别人?”

  最主要的是,李娜代表了开放中国的心态。她会用流利的英文耍点小幽默,还拥有了包括扬科维奇在内的“更衣室朋友”。获得澳网亚军的新闻发布会上,她并没有复制“感谢国家、队友”等套话,而是挨个将Prize money、赞助商、球迷以及“不管胖还是瘦”的丈夫表扬了一顿。

  和另一大宗“出口”姚明相比,李娜成了西方人了解中国体育和中国文化的又一扇窗口。

  “单飞”后,职业化先行者李娜构建了一个高效率的职业团队——“娜之队”。团队中,成员有着明确的分工,2010年技术教练托马斯不辞而别后,丈夫姜山身兼主教练、陪练、心理医师、后勤等于一身,依然能保持了运转。德国人阿历克斯负责他的体能,莎拉波娃的经纪人、国际管理集团IMG的王牌经纪人麦克斯·埃森巴德则对她统筹。在向网管中心交出8%的税后,李娜早已能自行选择比赛,并把训练大本营安扎到了德国慕尼黑,时间表完全自己掌握。

  正是这种对国际惯例的遵循,让李娜适应了国际化的生存空间。而强悍的个性,国际化的打法,则让李娜在这个空间中形成了自己的统治力。

  而那个属于她的春天,也姗姗来到。在一连签下哈根达斯和劳力士两大赞助商之后,我身边的不少时尚媒体,也开始蠢蠢欲动,要将她作为杂志的封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