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总结之王皓:母亲生病,教练刺激让王者归来

标签:
体育 |
分类: 体育 |

“这次比赛表现最好的还是王皓,虽然单打输了,但团体赛、双打、单打还是他最稳定。”全部比赛结束后,刘国梁如是评价,对于这一说法,刘国梁解释道,“对于主教练来说不在乎谁拿冠军,对外赢了就行,对内都有输赢,王皓在去年的世锦赛战胜马龙,全运会也战胜马龙,对我们来说内部的比赛都是练兵,我们看重对外,对外比赛更能激起像王皓、马琳这样队员的斗志,因为他们还是希望证实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的价值就是在对外的比赛中,所以从这点来说,马龙虽然拿了冠军,但他还远远做不到王皓、马琳这样的大赛当中让大家更放心。 ”
6月份时,王皓觉察到了母亲的不寻常。
去年底陪同儿子征战乒超联赛期间,刘志英进行了一次身体检查。结果显示:右侧肾脏不好,需要进一步观察。
家里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到北京,一是在长春治疗。显然,去北京治疗是最理想的选择,因为北京有先进的医疗条件和儿子的照顾。
但当时王皓正经历着自己乒乓球生涯最寒冷的冬天。乒超联赛第一循环,算上王皓自己,八大主力中,他只赢了王励勤一人。而且,刘志英知道,王皓是个孝顺的孩子,家人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影响他的情绪。去年父亲王忠全脑袋上长了一个肿瘤,他就紧张了好多天,一直忙前忙后,如今自己的这个手术(医疗组最后决定),无疑会让儿子更加担心。
于是,她和丈夫商量:自己回长春的医院治疗,这事要瞒着儿子。
这个决定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因为王皓是个细心的孩子,每次外出,上飞机之前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几点的飞机,去哪里。下了飞机后又会及时给父母报平安;每次比赛一打完,他都会打电话过来,告知父母自己的成绩和表现。
家庭观念,在王皓的心中占据重要位置。由于他是独子,在表兄弟姐妹中也是最大的一个,王皓总是自觉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爸爸在长春办俱乐部,他每次回去都会悉心指导,表妹打球,他热情支持。
平时,他最“粘”妈妈。每次回来,他都是缠着妈妈给自己做最爱吃的川白肉、尖椒炒干豆腐、鸡蛋羹。每天晚上,他都和妈妈聊天,有时甚至聊到凌晨一两点。2001年他拿了好几个冠军,用花两万元奖金给妈妈置办了一件水貂大衣。在当时,这可是相当大的一笔数字。
这一次,他像往常一样给家里打电话,没人接。
第二天打过去,好久爸爸才接了。他不满意地抱怨,追问道“妈妈呢”?
“遛弯去了!”
第三天,他再打电话,爸爸答道,“到阿姨家串门去了。”
王皓觉得一定有事,第四天,他不依不饶一定要问个水落石出。爸爸一见瞒不住了,只要说:“你妈妈有点发烧,去医院住了几天,怕你担心。”
王皓松了一口气,但妈妈感冒住院也让他十分担心。在乒超期间,他见到前来采访的好友、中央电视台记者周到就忍不住地念叨,“我妈老感冒,还住院吊瓶呢,也不知道照顾自己。”
6月19日回长春,王皓开始准备一天后,对拥有马琳的宁波队进行“重磅级对抗”,但另外一个重磅级消息在等待着他:妈妈切除了右侧肾脏。
想着这么多年来妈妈一直为自己担惊受怕,特别是自己在雅典奥运会上那五、六个撕心裂肺的电话,以及北京奥运会上双手合十为他祈祷的妈妈,王皓不由得失声大哭起来。
在医院,看到母亲憔悴的面容,内疚和自责占据了他的心。
“妈妈生病,我最后一个才知道。当时我的成绩正处于低谷,她肯定是因为担心我,才着急的……”
王皓妈妈的病情被披露后,很多人都牵挂。男队主教练刘国梁、八一队主教练王涛亲自上医院看望,加上女友彭陆洋每天短信电话关切,很多球迷的电话问候,让他觉得非常温暖。
“我妈妈的身体在一天天好转,真的要谢谢大家。”
他也暗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比出个样子来,不让妈妈再担心。
他还需要感激的一个人——就是主管教练吴敬平。
自从2009年底的全运会后,王皓开始陷入状态低谷:先是在东亚运形同梦游,随后在国家队冬训中“胖皓”的绰号不胫而走,在一连串的公开赛中颗粒无收,而且在“直通莫斯科”的世乒赛选拔赛中,没能在前3轮脱颖而出。好不容易来到了莫斯科世乒赛团体赛,无论半决赛还是决赛,王皓都坐在冷板凳上。
到底出了什么情况?
世乒赛团体决赛前半个小时,教练组向裁判递交出场名单前5分钟,王皓一直在和吴敬平说自己的球拍。这块球板在赛前的队内检测中完全符合标准,但因为太符合标准,王皓反而觉得不适应。
这只是一次很普通的抱怨。但吴敬平认为,这反映出王皓的信心不足,球拍只是他宣泄情绪的出口。于是他将这个情况反映给了男队主教练刘国梁。
刘国梁和王皓之间有如此对话。
“拿这块球拍能赢吗?我给你3秒钟考虑。”
王皓一直在犹豫,没有说话。刘国梁认为,大战前犹豫,对于一名世界超一流选手而言非常可怕。于是,他果断地拿下了这位2009年世乒赛单打冠军。
“从我打球以来,还从来没尝过坐板凳的滋味,半决赛和决赛都上不了场,只能在下面看。当时的感觉就是‘触动神经’这几个字。”王皓努力回想那痛苦的时刻,但刘国梁还在他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坐在场下感觉难受吧?等2012年奥运会去不了,坐在家里看比赛,你会更难受!”
比赛后,王皓有点不服气,找到吴敬平,“你是我师傅,怎么能把这种事情告诉给刘指导?”
“我不仅仅是你的教练,还是国家队教练,必须对团体负责,”平日里向来儒雅的吴敬平毫不客气地说。“再说你的表现,能称得上有世界第一的自信吗?”
无缘世乒赛团体赛无疑让王皓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比赛完了大家去红场拍照留念的时候,中央电视台记者周到招呼他,“王皓,快过来照张相。”
“去找那些主力队员照相吧。”王皓有气无力地回答。
非主力状态是王皓自己注重描述的。那次比赛,奥运冠军马琳表现突出,媒体在欢呼“马琳就是宝”。由于王皓和马琳同属于一个教练组,莫斯科之后,他和吴敬平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吴敬平觉得,自己这个弟子,最大的缺点就是太听话。平常训练,马琳有时候会耍点儿小聪明,但王皓会不折不扣地完成,不管遇到任何情况。
另外,王皓太依赖自己了。这么多年,他和王皓一直在一起,吃,住,训练、比赛。有时候队里为了让王皓独立一点,一些小的比赛没有让吴敬平随队取,王皓都会找他,“教练,我自己掏钱买机票让你去,你不在,我不踏实。”
王皓自己也承认:“比赛中,只要他往那里一坐,我就觉得很踏实。这种心理上的默契,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吴敬平意识到:必须要和弟子谈一次。谈话中,吴敬平告诉王皓,“你从2001年出道到现在,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但你已经27岁了,你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你的状态开始下滑。另外,你在平常训练中总是不注意细节,不细致,小的比赛容易懈怠,这是你一定要注意的问题。你不希望2012年时,你还是现在这个状态吧?!”
这次谈话让王皓明白了,教练对自己期望值有多高。他没有想到的是今年的乒超联赛,吴敬平一直跟着自己,分析每场比赛,训练时也总是给他多“喂球”。
“我的训练,绝对是国家队级别的,”王皓笑着。
吴敬平的跟随,包括刘国梁、王涛等人的警醒,王皓终于走出了低谷。随后,他在乒超联赛取得了九连胜的战绩,包括在男团半决赛两胜马龙,赢得了最有分量的两场比赛。
王涛形容说:“战胜马龙后,王皓挥起双臂竭力怒吼,随即双膝跪地。很少见他这样激动,我想他应该已经完成自我救赎了。”
“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这句话曾被王皓拿来当成座右铭,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起,他的座右铭变成了:“想做第一,敢做第一,能做第一。”
王皓说,从广州亚运会开始,他会把每一次比赛,都看成是奔向奥运会的奋力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