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博夫
1958年,在大学曾经练习过田径的加藤博夫(上图)进入了共同社体育部,成为了一名体育记者,主要负责田径方面的报道。“当时的共同社东京分社体育部只有20人,那时已经知道了东京即将举办奥运会,各个报社、通讯社都在招兵买马。”东京奥运会期间,共同社的报道团队有100人左右。
从1964年初,共同社就进入了奥运会报道的全面准备阶段,“为更加方便地采访,甚至请来大学的英语老师来给我们上口语课。”那段时间,加藤博夫还被派往美国采访当时美国队备战奥运会的情况。“美国和前苏联是当时最强的队伍,对于他们备战奥运会的情况,日本国内也很关注。”到了美国,加藤博夫发现,对方也同样在关注着东京奥运会的筹办情况,“因为是亚洲第一次举办奥运会,很多人对于东京和亚洲都不了解。奥运会是一个让世界了解自己的难得机会,现在北京不正是在通过即将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向全世界展示自己吗?”
半年多的时间里,加藤博夫每周能休息一天都是很难得的,然而这种工作强度也仅仅是奥运会的预热而已。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前,日本的普通日报每天只有一到两个体育新闻版面,而到了东京奥运会前,日本报纸的体育新闻版面则普遍增加到了两个以上。
“现在想来那样的奥运会应该是没有了吧?当时日本国内几乎没有反对奥运会的声音出现,而且奥运会各个方面都非常成功。”加藤博夫说。当时参加奥运会的日本运动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在校学生、日本自卫队队员和刚刚进入社会工作的年轻人。为了他们安心备战,自卫队还特别成立了体育学校进行集训,很多公司也为那些准备参加奥运会的职员大开方便之门,就算他们不去公司上班,薪水也照发不误。
《20世纪的记忆》一书中记载了东京奥运会前发生的这样一件事:东京奥运会前的火炬传递过程中,当圣火要从中国香港出发运往冲绳时,负责运送火炬的飞机因发生故障不能起飞。为了让圣火准时到达冲绳,有关部门决定用普通的民航客机来运送火炬,很多已经登机的乘客不得不下飞机,等待机场的其他安排。
虽然当时很多日本媒体都跟踪了圣火的传递,但对于这件事情,他们却只字未提,以至于当我问起那些经历过东京奥运会的当事人,所有人都说:“不知道。还有这样的事?”
很多年后,日本作家小田实在作品中针对这件事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日本人减私奉公的精神体现,但如果那架飞机的旅客需要马上回国呢?如果飞机上有赶回日本和亲人们见最后一面的呢?如果那班飞机运送的恰巧是自卫队的物资呢?”
赛事期间的工作更是紧张,一天下来,加藤博夫感觉像是跑了一个马拉松。这样的马拉松,他跑了16天。“我是负责田径报道的,早上9点一直到晚上都有比赛,比赛结束后还有稿子要写,每天也只能睡三小时左右。
当时大家都住在社里租的公寓里,每个人都是这么过的。如果放在现在的话,太太们肯定会找麻烦的!但是那个年代的女人会想,丈夫在外面工作不回家也是应该的。”
东京奥运会上,日本总共获得了16枚金牌,迄今为止这个数字也没有被超越,然而,这16金没有一枚产生于加藤博夫所负责的田径项目上。但他还是有幸见证了这届奥运会上最令世人激动的经典场景。
最先的高潮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长跑运动员阿贝贝,这位马拉松项目的卫冕冠军、非洲大陆的第一个奥运会金牌获得者,仍然是打着赤脚跑完全程。“看到阿贝贝冲过终点时,很多观众都被感动了,纷纷站起身来向她鼓掌祝贺。”
而在阿贝贝之后,第三个冲过终点的日本运动员圆谷幸吉也引起了全场轰动。站在田径赛场的混合区,加藤博夫记得当时已经体力透支的圆谷的话,“我已经尽力了!”
就这样,东京奥运会的田径比赛在马拉松的高潮后结束了,但选手的故事却没有就此结束。来自日本自卫队的圆谷幸吉在四年后的墨西哥奥运会前因为承受不了奥运会的压力,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而阿贝贝虽然站在了墨西哥奥运会的跑道上,却因为脚伤在17公里处就早早退出了比赛,第二年,阿贝贝因车祸导致瘫痪,并从此告别了田径场。
1995年,加藤博夫在共同社退休之后就进入了长野冬奥会组委会工作,一直到长野冬奥会闭幕。作为纪念,加藤先生把自己采访过所有大型比赛的证件都珍藏了起来,东京奥运会的采访证也在其中。他说,如果没有采访过奥运会,就不能叫真正的体育记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