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友的回应很踊跃,热闹的场景出乎我的想象。大家说得很动情,本人也很感动。看来,在奥运会后,中国女排将随着成绩和明星的告别而冷却的判断并不正确。
这几天,也接到不少圈内朋友的电话,说你小子跟陈忠和有仇啊。我觉得大侠们搞错了一件事,那就是无论是站在排球爱好者还是人性化的立场,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希望中国女排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现在足球不争气,篮球姚明他们独自苦扛,但那都是隔海相望的故事,总有点隔靴搔痒。谁不希望中国女排能真的起来,至少拉动中国职业化产业的一个缺口。以中国女排的底蕴和明星号召力,如果加上一些成熟的商业化操作,我觉得是有能力做到这点的。
其实,站在陈忠和的立场,我觉得挺同情他的,也和大家立场一样,就是他是中国女排现役中资历最资的教练代表。他的能力应该不错,但如果他就任,必须要解决两大关键问题:第一个是高科技的问题,科学训练并不是捣鼓几个盘就能涵盖的。这一点我在前面博文中已经有所涉及,到时候大家可以多讨论;二是训练的人性化问题。三从一大并不是错,也是中国竞技体育中屡试不爽的法宝,但必须要科技对待。
看看中国女排的训练模式吧。据统计,女排一天的训练高达8,9个小时,往往一天两练甚至三练,礼拜天也不休息。而针对北京奥运会的2008年集训从元旦就开始了,这次集训长达8个月,而郎平带领的美国队,仅仅是在北京奥运会的一个多月前才完成集结。
那么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肌肉的生化值(CK)一般人在200以下,青少年运动员,如果CK达到500,专家的说法就是运动量过度了,必须休息调整。而据陈忠和透露说,女排高强度的训练,队员的生化指标让专家瞠目结舌,赵蕊蕊达到了5千多,王丽娜,楚金玲达到了8千。刻苦训练是出成绩的重要原因,不过,后来女排大面积的伤病对2006年世锦赛和北京奥运会的影响,也同这样的训练方式有很大关系。
对掂起脚尖就能达到两米的赵蕊蕊,对于二十年才遇到的天才赵蕊蕊,我们又是如何对待的呢?媒体在引述的时候多用“玻璃美人”这个称谓。我想,如果你家里有重要的玻璃制品,肯定会在外面用一个很好的包装盒给盖上,然后加上一个大大的黑体提示,“小心轻放”。但我们处理赵蕊蕊,则让人感觉好像一个朔料制品。所谓的恢复和受伤,都是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式。
我想,促使她上场的,肯定不是她自己,谁会拿青春和健康赌明天?当然,也可能不是陈同学一个人,作为一个在排球圈打滚那么多年的老教练,他当然知道哪个零件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他的背后那一个庞大的团队,以及很多人对国家荣誉国家利益不恰当的推崇,才是罪魁祸首。
我比较赞成魏纪中老爷子的观点,现在所有的运动员的训练,包括准备工作,都是在教练监督下完成的。在袁伟民时代,还有自己偷偷练的,但现在应该很少很少了。这种情况下,运动员出现了伤病,至少说明教练在训练上有问题。
对于新任主教练,魏老爷子的观点是,“不要急功近利,要尽力而不急功。”无论挑选人才还是阵容组合,都必须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还严重同意魏纪中老爷子的一句话,“在中国,和古巴一样,选帅就是选政治。”
是啊,为什么不想想外国教练,哪怕是想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