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拍摄的佛教居士林“瀛洲接武”牌坊


分类: 人文景观 |
宁波佛教居士林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月湖柳汀洲之上。迄今有700多年历史,是月湖风景区的人文景观。佛教居士林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公元1284年),几经沧桑,香火中断。1989年,在市府、市委统战部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批复筹建,将原属于居士林殿宇房舍全部收回,现已修复弥勒殿、大雄宝殿、圆通殿、三圣殿、地藏殿、念佛堂等六座佛殿以及"藏经楼"。此外,林内建立了佛学阅览室、佛教图书室,以便于信徒修学佛法、提高佛学素养,使佛法发扬光大。居士林为远近闻名的宗教活动场所。每日来此礼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特别是每逢佛教节日,常人满为患。居士林内风景幽雅,瑞气蔼林,诸座殿宇庄严巍峨,是佛教居士学习教理,弘扬教义,净化身心的好处所。是月湖十景之一柳汀洲景区上的一颗明珠,为整个月湖景观增添了无限光彩。
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开始用于祭天、祀孔。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宋代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又改灵星为棂星。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不仅置于郊坛、孔庙,以及用于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处,景观性也很强,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等效果。
另外一种说法是,就结构而言,牌坊的原始雏形名为“衡门”,是一种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门。关于“衡门”,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最早记载是《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据此推断,“衡门”最迟在春秋中叶就已经出现。
牌坊与牌楼有显著的区别: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有屋顶,它有更大的烘托气氛。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老百姓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两者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