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区千年古刹---七塔寺


分类: 人文景观 |
宁波市区千年古刹---七塔寺

七塔禅寺初建于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距今已有1140余年历史。当时有江西分宁宰任景求舍宅为寺,敦请天童寺退居方丈心镜藏奂禅师居之,是为开山始祖,寺初名“东津禅院”,
七塔禅寺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除主要殿堂为古典建筑外,还保存有一批珍贵文物:寺院开山祖师心镜藏奂禅师舍利塔,上刻“唐敕赐心镜禅师真身舍利塔”等字样。宋代大铜钟两口,各重达七、八千斤,分别铸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和嘉定十一年(1218)。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印、光绪颁赐之《龙藏》一部。梵文贝叶经一束。清代石刻五百罗汉造像图,工艺精妙,形神兼备,佛门珍品,海内无双。“栖心一览”文物陈列室所藏各种珍贵文物等。
七塔寺的殿宇建筑,基本保持明、清时代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庄严典雅。山门、天王殿、圆通宝殿、三圣殿、藏经楼(下为法堂)由南向北,先后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东侧厢房,由外及内,依次为钟楼、香烛(法物)供应处、五观堂、诸经坛、自动化办公室、报恩讲堂等,厢房北面为玉佛阁(慈荫堂),东面为库房、综合楼、招待所等。西侧厢房,依次为鼓楼、客堂、净土坛、电脑监控室、栖心一览(文物陈列室)等。












圆通宝殿外东侧,有钟楼一楹,重檐翘角,古意盎然。有大铜钟一口悬其上,铸于南宋绍兴四年,双首龙钮,呈竹筒形,重八千斤。底层供地藏菩坐像一躯。与钟楼遥相对应之西侧,为新建之鼓楼,其造型与钟楼相似。上置大鼓一面,直径约2米左右,世所罕见。
三圣殿在圆通宝殿之后。殿前过道,有青石栏杆遮护,阶下空地开阔。三圣殿宽七开间,极为宽敞。寺中拜忏、 诵经等佛事,多于此殿举行之。殿供西方三圣装金立像,雄伟而庄严。龛背供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妆金立像,法相庄严,观者称叹。殿后两侧,分塑伽蓝菩萨、祖师菩萨坐像。殿之两侧,悬《九品莲台图》,宣纸设色,工笔精绘,装于玻璃镜框之内,画面人物,线条流畅,神采飞动。观者肃然起敬,倍增净信。
藏经楼在三圣殿之后,下为方丈(法堂)。门上横匾一方,题“方丈”两字,字体遒劲,乃晚清镇海书法名家陈修榆所书。方丈前天井,有石池一方,为鱼乐园;上架一桥,名“接引桥”,小巧玲珑,以供观赏。方丈殿正中供释迦如来坐像一尊,迦叶、阿难尊者侍立两侧。后侧为大和尚办公室;东侧室为会客厅。
藏经楼贮清乾隆时颁行之《龙藏》一部,分贮于两侧十口大经橱之中,橱门刻《千字文》标目。此外,尚有竹纸方册线装日本卍字正续藏经一部;民国时影印《宋碛砂藏》一部,宣纸横册线装;铅字排印、硬封面日本《大正藏》一部;楼中并珍藏梵文贝叶经一束,佛国奇珍,他方所无。
藏经楼后为祖堂。堂正中供有唐开山祖师心镜禅师真身舍利塔,系光绪年间重修,人称唐塔。塔之两边,分昭穆供历代住持牌位。
以上三圣殿、藏经楼和祖堂正在进行高标准维修,不可进入。
七塔寺在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是市区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寺院,也是浙东著名四大丛林之一。始建于858年(唐大中十二年),称东津禅院,曾改称"栖心寺"、"崇寿寺"、"楼心寺"。后因在康熙年间寺前建有七座石塔代表七尊佛而得名。"文革"期间,该寺遭到破坏。1979年后,逐渐修复寺前七塔、寺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殿、藏经楼、钟楼、玉佛阁、慈荫堂、东西厢房及围墙等,建筑面积1.14万余平方米。
七塔禅寺全称七塔报恩禅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南至百丈路,西靠箕漕街,北接箕漕街38弄,东近彩虹北路,始建于唐大中十二年(858年),是宁波城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大规模佛寺。1983年被列入中国大陆汉族地区的重点寺院,2011年1月7日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即为浙东佛教四大丛林(即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寺、延庆观宗寺)之一。寺院殿堂结构典雅,古朴庄严,为典型的禅宗伽蓝七堂建制,主要建筑有:七佛塔、山门牌楼、天王殿、圆通宝殿、三圣殿、法堂暨藏经楼、玉佛阁、祖堂、钟楼、鼓楼、东西厢房、综合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