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历史博物馆“淳熙四先生”浮雕


分类: 人体雕塑 |
“明州淳熙四先生”(舒磷、沈焕、杨简、袁燮)四明学派是南宋时期以传陆九渊心学为宗旨,以尊德性为目的的学术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杨简、袁燮、舒璘、沈焕。
四明学派,主要指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个儒家学术派别,学派活动区域近似于现在的浙江东部宁波即明州一代,是谓时"浙东学派"之主力之一。绍兴、宁波和台州地区有四明山脉,故该区域亦称"四明"或四明地区,学派以山得名。
四明学派在学术思想上承陆九渊心学,以传授传播陆的学说为主。四明学派的学者办书院,集中讲学在今宁波月湖一带。
1、舒璘 [宋] 明州淳熙四先生,象山书院(1136~1199)
舒璘(1136—1199),字元质,一字元宾,学者称广平先生,奉化广平(今大桥镇舒家村)人。南宋乾道八年(1172)中进士,授四明(今宁波)郡学教授,未赴。后任江西转运使干办公事,继为徽州府(今安徽歙县)教授,倡盛学风,丞相留正称为当今第一教官。继任平阳县令,时郡政颇苛,告以县民疾苦,郡守改容而敛。官终宜州通判,卒谥文靖。学宗陆九渊,兼综朱熹、吕祖谦,史称淳熙四先生之一。著有《诗学发微》、《广平类稿》、《诗礼讲解》等。
2、沈焕 [宋] 明州淳熙四先生(1139~1191)
沈焕(1139—1191),字叔晦,定海崇邱乡沈家山下(今属北仑区小港镇)人。24岁中举,后入太学,师事陆九渊之兄陆九龄,探究心学大要。南宋乾道五年(1169)进士,历任上虞尉、扬州教授、太学录事,充殿试考官,调高邮军教授、婺源县令、舒州通判,所至能恤民重教。曾一度讲学于定海(今镇海)南山书院。晚年迁居鄞县城内月湖竹洲。卒谥端宪。继承陆九渊心学,与杨简、袁燮、舒璘同创南宋四明学派,称淳熙四先生
[1]
3、杨简 [宋] 明州淳熙四先生(1141~1225)
杨简(1141—1225),字敬仲,号慈湖,世称慈湖先生,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南宋乾道五年(1169)进士,任富阳主簿,任上兴学校、教生徒。时陆九渊过富阳,指示心学,虽陆仅长他二岁,仍向陆执定师生礼。后调任绍兴府司理。绍熙五年(1194)任国子博士,庆元学禁起遭斥,家居14年,著书讲学。嘉定元年(1208)复起,历任秘书郎、著作佐郎、国史院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后出知温州,廉俭自持,首创废除伎籍。势家第宅阻河,命撤之,民呼“杨公河”。晚年寓居鄞县城内月湖畔,设馆讲学。宝庆元年(1225)以耆宿大儒膺宝谟阁直学士、太中大夫,封爵慈溪县男,卒谥文元。著有《慈湖遗书》、《慈湖诗传》、《杨氏易传》等。史称淳熙四先生之一。
4、袁燮 [宋] 明州淳熙四先生,象山书院(1144~1224)
袁燮(1144—1224),字和叔,鄞县县城南门人。宋朝政治人物、教育家、哲学家。学者称絜斋先生。南宋乾道初入太学,师事陆九龄,继师事陆九渊。淳熙八年(1181)进士,授江阴尉。庆元元年(1195)擢太学正,与学生共同探究学理。庆元学禁起被斥去职,后复出为浙东帅幕、福建常平属、沿海参议。嘉定初为宗正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等,后出知江州。官秩十年七迁,终为显谟阁学士、通奉大夫。卒谥正献。著作有《絜斋集》二十四卷、《絜斋后集》十三卷、《絜斋家塾书钞》、《絜斋毛诗经筵讲义》。后人袁士杰辑有《袁正献公遗文钞》。
浮雕是雕刻的一种,雕刻者在一块平板上将他要塑造的形象雕刻出来,使它脱离原来材料的平面。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缩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近年来,它在城市美化环境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浮雕在内容、形式和材质上与圆雕一样丰富多彩。浮雕的材料有石头、木头、象牙和金属等。
浮雕为图像造型浮突于石料表面(与沉雕正好相反),是半立体型雕刻品。根据图像造型脱石深浅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浅浮雕是单层次雕像,内容比较单一;高浮雕则是多层次造像,内容较为繁复。浮雕的雕刻技艺和表现体裁与圆雕基本相同。古今很多大型纪念性建筑物和高档府第、民宅都附有此类装饰,其主要作品是壁堵、花窗和龙柱(早期)及柱础等。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浮雕的空间构造可以是三维的立体形态,也可以兼备某种平面形态;既可以依附于某种载体,又可相对独立地存在。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浮雕的空间构造可以是三维的立体形态,也可以兼备某种平面形态;既可以依附于某种载体,又可相对独立地存在。
浮雕还有起位较高、较厚,形体压缩程度较小的高浮雕和起位较低,形体压缩较大,平面感较强,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绘画形式的低(浅)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