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三江口的大运河遗址
中国大运河(河道路线图)石碑
宁波三江口的三座大桥(江厦桥、新江桥、甬江大桥)
该图片是站在奉化江终点的江厦大桥上拍摄的,图片左前方为姚江终点的新江桥,右前方为甬江始点的甬江大桥,大运河遗址与庆安会馆在该图片的右侧江边和紧邻的江东北路南边。
以上图片2018年7月3日拍摄于宁波三江口江东北路
大运河(宁波部分)由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余姚部分)、浙东运河宁波段、宁波三江口、姚江水利航运设施(含压赛堰遗址、小西坝旧址、大西坝旧址)、水则碑组成,2013年3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波三江口,是中国大运河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是宁波“二段一点”中的“点”。
三江口上的庆安会馆则是漕粮及南北贸易河海联运的主要管理和服务设施。
唐宋元时期,三江口曾是一个港口系统,不仅有繁忙的码头,还有许多造船厂。
宁波是从元朝开始的漕粮运输的主要承担者,清朝嘉庆年间,中央直属机构、直接管理和组织漕粮运输的万户府从苏州搬至宁波,设在庆安会馆。南方的粮食从宁波出发,通过运河运到北方和统治中心京城,而北方的货物运到这里,再运输到全国各地。
宁波三江口是中国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处,河海联运使不少海外客商进入内地,也使内地无数外销商品通过三江口顺利出口。浙东运河与宁波港使中国大运河与世界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中国大运河申遗的最大意义。
宁波三江口位于宁波市区中心繁华地段,是姚江、奉化江汇合成甬江流入东海的交叉口。三江口就是以前浙东运河的出海口,它既是大运河的末端,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自古以来明州港(宁波)始终是一个优良的对外开放港口,特别是在唐朝时期,“海外杂国、贾船交至”,宁波与扬州、广州一起并列为中国对外开埠的三大港口;宋代,宁波又与广州、泉州并列为我国三大主要贸易港;清末,宁波港被定为“五口通商”口岸的其中之一。
宋代(公元10~13世纪),浙东运河全线贯通后,到达宁波的内河航船,一般从三江口换乘海船经甬江出海。同样,东来的海船,在宁波三江口驻泊后,改乘内河船,经浙东运河至杭州,与大运河对接。
从元朝开始,宁波成为漕粮运输的主要承担者。清朝嘉庆年间,中央直属机构、直接管理和组织漕粮运输的万户府从苏州搬至宁波,设在庆安会馆,南方的粮食从宁波出发,通过运河运到北方和统治中心京城,而北方的货物运到这里,再运输到全国各地。
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包括中国8个省、直辖市,27座城市,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点,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
在古代,河运有天然河运和人工运河两种。天然河运给人类带来了交通运输的方便,既省力,又经济,一苇之航,只要水力可以胜任,就能随水道所至而达到其沿岸的各地。陆地上的运输虽不受河道的限制,可以随意所之,但除开平地之外,山陵丘壑,处处都存在着运输的困难;而且从运输量上讲,车辆和船舶的差距很大,用力也很悬殊,两者比较,自然是河道运输的优点大。当然,天然河道的运输也有它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这就是河道要随着地势的高地而定,而且河道有一定的流向和流程问题,距离河流远的地区,就得不到方便。这样,就出现了人工开凿运河的办法,来补充天然河道的不足。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军事运输十分频繁。夫差一心想北上伐齐,争霸中原,当时,江、淮之间没有水路可通,只有由江入海,这样走,不但航程长,而且海上风狂浪急,易失战机。为了安全和便利进军,缩短军需路线,夫差决定在蜀冈之上筑邗城,在蜀冈脚下凿邗沟,开通江淮之间的水道。对于筑邗城、凿邗沟的劳动场面,史书上用了四个字来形容,即“举锸如云”,可见其声势浩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3年和1957年兴建江阴船闸和杨柳青、宿迁千吨级船闸,开始了对古老的大运河的部分恢复和扩建工作。1959年以后,结合南水北调工程,重点扩建了徐州至长江段400余公里的运河河段,使运河单向年通过能力达到近2000万吨,并扩大了沿岸灌溉面积和排涝面积,确保里下河地区1500万亩农田和800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