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时评 |
5月24日晚上11点多,有微博称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了“***到此一游”几个字,后引发热议。网友根据种种信息,将涂鸦风波的当事人指向南京一个孩子。5月25日,这名孩子父母真诚向大家道歉,并表示,孩子也意识到了错误,恳请大家给个机会。(5月26日《现代快报》)
埃及卢克索神庙“***到此一游”的热浪还未褪去,26日,有微博称甘肃敦煌壁画上再现“神笔“,竟然有《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的留言:“二零零零年立夏
对于“到此一游”,国人并不陌生,甚至司空见惯,姑且别说一些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就连一些景区树木、竹子,也都成了部分游客练笔的好去处。长城到处可见“到此一游”,台湾的名贵植物上有了“到此一游”,如今“到此一游”还漂洋过海,甚至上升到了数千年历史的文物景点,档次提高了,影响更大了。难怪乎会引起热议,甚至是骂声一片。
泱泱礼仪之邦,居然会出现如此低级的不文明行为,甚至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在唐宋以前,中华文化是优雅的代名词,中国是礼仪输出国。史载中国商人到东南亚去,被看作来自礼仪之邦的人上人,甚至免费食宿。日本和朝鲜对中华文化的模仿亦步亦趋。可是如今呢?中国游客在国外频频出丑,外国已经对中国人存在偏见,并且已经露出不欢迎的意愿。
“部分游客的素质和修养还不高,常常遭到媒体的非议,有损国人形象。”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指出,新颁布的《旅游法》对旅游者的文明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不文明行为作出了禁止规定。由此可见,不文明行为早已深入骨髓,到了不得不根治的时候。而“到此一游”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行为。
未成年学生也罢,某报社记者也罢,他们只是“到此一游”大潮中被偶然放大而已。君不妨留意下身边的景点,恐怕早已布满了“到此一游”。
到过某景区,一部分人想留下笔迹,证明自己到过这里,这是典型的不健康旅游心态,不是为了去欣赏,更不是为了去学习,而是为了一种“炫耀”。
我们到处都在创建文明城市,做的更多的就是把创建工作做好,把表面文章做扎实,可对于人民心中那份文明,往往都被忽视了。
因此,笔者认为,“到此一游”是一种极端不文明的行为,不能再任由继续扩散,否则,几千年文明古国的脸都会被丢尽了。那么,必须给“到此一游”找个出口,比如我们某些城市中“地铁涂鸦”,一些景区或者名贵植物的“留言簿”,等等。而作为政府和社会来说,要在引导方面下足功夫,把文明创建落实在人民的心中,真正让“到此一游”在正确的出口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