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能让孩子们将“自然”丢失了

(2012-01-12 07:36:30)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你家孩子每天与大自然接触的时间有多少?他们喜欢室外,还是更爱“宅”在家里?他们是否害怕小动物?本报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城市儿童跟自然界越来越疏离,正在成为“自然缺失症”儿童。(111日《武汉晚报》)

这种与大自然越来越生疏的儿童,正是作家三毛口中的“塑料儿童”。上世纪80年代,三毛曾邀孩子去看海,领略自然的美,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一路上专注于游戏机,对海毫无感觉,于是,三毛就把这些孩子成为“塑料儿童”。

时下,随着近些年城市进程的加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儿童脱离了大自然,自然也就领略不到大自然的美。并衍生出一些怪状,比如见到小鸟被吓哭、爱概念上的生物,等等。于是有不少人就惊呼,我们的儿童已经悄悄将“自然”丢失了。

其实,作为孩子们来说,本身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也喜欢去尝试,比如玩沙子泥巴,动手去捉虫,等等。但是,由于大人的“排斥”,认为大自然的这些东西都是脏的,一见孩子动手就紧急喊“停”,活生生地将孩子对大自然的兴趣给扼杀了。有亲身经历为证,我是一位三岁孩子的爸爸,常常带着儿子去游乐场玩地上的沙子,但是,一些小伙伴也想加入,但在家长的呵斥声中只能默默走开。看着儿子孤单的身影,看着不情愿走开的孩子,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长的态度无疑是孩子们是否会成为“塑料儿童”的关键。

此外,时下“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仍然深入人心。一些家长过度“迷恋”早期教育,将孩子们早早参加一些所谓的“科学培训计划”。君不见,各式各样的兴趣班、培训中心异军突起,早教中心也是生意火爆,彼此都是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孩子们远离大自然,接受现实教育的“折磨”。试想,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可怜的孩子们能不成为“塑料儿童”吗?

因此,笔者认为,让孩子们成为“塑料儿童”是当下家庭盲目教育的陪葬品,这是迫切需要得到改正的。其实,尽管不能让孩子们像我们那个年代那样种菜、与水牛为伴、到菜地扑蝴蝶等亲密接触大自然的举动,但是至少可以让孩子们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多接触大自然,多去了解大自然,比如带孩子去玩玩真正的沙子,去玩玩泥巴,捡捡石头,等等。总之,为了孩子们的明天,为了祖国的未来,不妨放开手脚,让孩子们多些兴趣,多去尝试,脏点、乱点其实根本没有关系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