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绑架乳品新国标尴尬了谁?
(2011-11-29 07:32: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据参与乳品标准制订的专家表示,乳品新国标初稿由蒙牛、伊利及光明集团等起草。送审稿中菌落总数、蛋白质含量这两项关键性标准在国标出台前被“莫名”推翻,新标准被指“倒退”。专家呼吁卫生部公开会议纪要,让公众了解订标过程。(11月28日《人民日报》)
一个产业的国家标准,居然被几个大企业绑架了,倘若不是权威人士爆料,恐怕我们百姓还被蒙在鼓里面。看来大企业不仅仅能够垄断市场,还能绑架国标,将一切规则玩弄于股掌之中,名不虚传。可让监管部门颇感尴尬的是,在这场博弈之中,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
事实上,我国现有的奶业标准之所以为“全球最低乳业标准”,主要是因为被蒙牛、伊利等个别大企业绑架。如今送审稿中菌落总数、蛋白质含量这两项关键性标准在国标出台前被“莫名”推翻,自然也是这些大企业的功劳。“生乳菌落50万个、蛋白质2.95克”的标准,改成了“菌落200万个,蛋白质2.8克”,这样的结果对于追逐利益的企业自然更有利,对于百姓身体健康来说,却多有害处。显然,在这场国标修改的利益博弈中,无论是官方监管部门,还是百姓,通通都是失败者,唯一胜出的只有这些乳业大企业。
试想,乳业新国标制定的过程中,连监管部门的话语权都受到限制,可想而知,作为弱势百姓来说,从头到尾就是一彻底的“傻瓜”——不知情。而乳业新国标制定也成了大企业之间“闭门造车”的过程,更成了一些大企业达成某种默契的结果。无论是监管部门的权威,还是百姓的身体健康,甚至于中国乳业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事实上,任何一部法律法规,或者制定一项新的标准,公众的意见是一个非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目前在某些领域,尤其是诸如乳业等食品方面的标准,成了专家们闭门造车的结果,甚至被异化为企业绑架的结果,而公众的意见和诉求却往往都被直接过滤了,这样制定出来的标准引发争议,甚至有着明显利益偏袒也就不足为怪了。
因此,企业绑架乳品新国标尴尬了监管部门,也让法律尴尬,更让公众尴尬。要想避免这种尴尬,不能依靠企业的道德自律,也不能寄望于监管部门的被动监管,关键还得要有所作为。一方面,作为政府部门来说,要理清部门利益、企业利益与百姓健康孰轻孰重的问题,让食品立法或者国标制定过滤掉利益因素,还原公共属性;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地吸收公众意见和诉求,让其成为主导。只有这样,制定出来的国标才是令人信服的,才是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