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索临时摊点管理创新要有服务心态

(2011-08-03 21:49:59)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每逢夏季,各地的夜市可谓“遍地开花”,摊贩的饭碗、市民的权益、城市的面容,三者之间的纠结,是民生需求与公共利益“对撞”的一种表现。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这种纠结尤其突出。摊贩问题作为时下城市管理中一道难解的题,到底该如何解?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是古已有之的职业”。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对1899名网友进行的调查显示,44.2%的人经常从小摊上买东西,87.5%的人期待生活中有修理、修补摊,68.8%的人说大学生摆摊也未尝不可,65.6%的人表示小摊的繁荣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此看来,摊贩在城市中已经得到广大百姓的认可,将摊贩一味地堵住也有违民意。而且摊贩市场的廉价性、便利性容易刺激普通市民购买消费品,摊贩经济不仅能够增加GDP,丰富街头文化,还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事实上,根据统计,目前这些被冠以“游商”、“走鬼”的无固定场所摊贩在全国不少于3000万人。如此庞大的群体,要想“赶尽杀绝”也是不可能的。

  但一直以来,在摊贩治理问题上,一些官员们往往考虑的只是城市面子和管理难度问题,“堵”自然也就成了最“简便”的做法。由此自然跟这些摊贩引发了激烈的矛盾。试想,摆摊头的是为了养家糊口,兜夜市的是为了方便便宜。有需求,就难绝迹,“今朝冲掉,明朝又摆!”因此,取缔清除的简单手段,常让有关部门“疲于应付”。

       7月29日,《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由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其中明确规定:区县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影响交通安全交通和市容的前提下,依法规定临时区域和固定时段提供食品摊贩经营,并向社会公布。新的法规给临时摊贩的管理指出了更明确、更人性化的方向,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市民,媒体共同探索、创新因地制宜的管理之道。

  如今,“钟点夜市”“疏导点”——杨浦、宝山等区在“堵疏结合”上的有益尝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宝山区淞南镇城管部门联手街道在辖区内觅一处空地,将这些摊贩集中管理。建立伊始,只有四十余户摊贩入驻,而目前已经有百来户摊贩在疏导点经营,占了原有摊贩的70%;黄浦区城管部门2009年下半年开始,山海关路、唐家湾路、宁波路、露香园路、厅西路等采用了“画白线”的方法——人行道三分之一处划有一条白线,白线以内可以放摊位,若逾越了白线就会对摊贩进行处罚,甚至取缔。记者看到,每个摊位都“规规矩矩”地在白线内。

  显然,在摊贩治理这个问题上,城市管理者更需要从民生和谋生的角度来考虑,转变思路,采取“疏”“堵”结合、变“堵”为“疏”的办法,有效管理摊贩,将扰民等不良影响降至最低。可行的办法很多,但常用的办法的是根据市民的需要,划定一定的区域,让摊贩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有序经营。比如位于复旦大学旁的国年路的“定时定点定人”管理摊位的新办法、淞南镇设立“疏导点”等等,都有效令摊贩与城市达到了和谐的共处。

  摊贩规范了,那么管理水平自然也要跟上,否则“疏”了之后,仍然会乱。如何确保在固定的区域内按照规定各自在划定的范围内经营?如何确保区域内的卫生状况?如何引导摊贩文明经营、拒绝不正当竞争?违反规定的摊贩又该如何处罚?等等问题,恐怕都得摆上城市管理者的桌面上。与此同时,城市管理部门要加大对仍然在街道上经营的摊贩的查处力度,对于一些拒绝进入固定区域经营的摊贩,要进行耐心的引导教育,并根据实际情况可考虑对多次劝服无效者适用一些惩罚办法。

  摊贩的存在,是社会的需要,但必须承认,如何让临时摊贩与城市和谐共生,确实是一个难题。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首先应该有勇气正视这一问题,而不能因为是难题就回避,就粗暴简单地去堵。最重要的是,城市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要意识到城市管理的实质是为市民服务。意识转变了,管理创新和管理水平才能真正提升上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