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城市印象时事评论自杀、教育 |
分类: 时评 |
2007年11月23日
陶功财
22日,南京医科大学一名应用心理学专业女研究生从宿舍楼六楼跳下,摔成重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跳楼的原因仍在调查中。(
11月23日《现代快报》)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新闻层出不穷,有中小学生自杀的,也有硕士博士自杀的,可向这种就读应用心理学的研究生却还是比较少见。中国社会调查所去年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对2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普遍较大,75%的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就业,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同样让他们感到身心疲惫。
顾名思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亦称“心理科学”。通过对人心理的研究,总结规律,能使研究者在社会交往中把握分寸,
辨证地看待问题,大大提高自己人际能力,在大方向上准确的驾驭自己,从而加强自我的约束能力。
这位自杀的心理学女研究生,平时成绩非常优秀,估计在心理学方面的懂得的知识较之常人会多很多,可缘何在一霎那之间选择了自杀呢?一位市民说得好,“有什么事比活下去更重要?连专门研究心理学的都会想不开,唉!”就连普通市民都能懂得的东西,她这位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应该不会不懂吧。
众所周知,人缺钙,身体会生病,人称软骨病,风吹就倒。可如果教育“缺钙”呢?很明显,也会导致教育“生病”,这就是所谓的“教育软骨病”。这位心理学女研究生的自杀透露出的就是这种“教育软骨病”。
诚然,我们一直都在开展素质教育,可是,由于中国应试教育长期的存在,“功利”和升学已经深入人心。一个很明显的反差就是:明里,我们的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可是暗里,我们的应试教育却抓得扎扎实实。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到硕士、博士,不管是心理学专业,还是什么专业,反正中国教育选择学生的法宝就是考试,考试成了学生生活中的核心,也成了学校和家长关注的圆心。学生除了考试,还是考试,学校和家长除了关注考试,还是关注考试。在这种浓郁的应试氛围中,挫折教育、责任教育、生命教育等最基础的教育自然就难逃被淡化、被抛弃的厄运,这也就造就了中国教育“缺钙”十分严重,“软骨病”深入骨髓。这样一来,成绩优秀的学生一直“闭门苦读”,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者,这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可见,这位心理学女研究生自杀事件的发生也不足为奇,至少也有了合理的解释。
笔者认为,要想医治好中国的“教育软骨病”,除了补“钙”外,还需要建立干预机制,尽量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这种深入骨髓的“教育软骨病”才能够根除,中国教育才能够不再“弱不禁风”。
前一篇:“佳”不起来的“十佳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