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岂能成为“勤杂工”
2007年11月4日
陶功财
“成绩好的同学不用值日,班上的杂活全部由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做,班主任这样做是不是不公平?”近日,武昌地区某中学一群高三学生向记者投诉,他们遭遇这种不公平对待已有一个多月了。(11月4日《楚天金报》)
“尖子生”不用做值日等勤杂活,“差生”却要忙进忙出,这样的安排是由一个高三的班主任布置的,而且已经实施了一个多月了。据这位班主任称,他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学校升学率不高,为保住班上不多的“好苗子”,给他们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如果我们也按照这位班主任的想法,那是不是为了这不多的“好苗子”,“差生”是不是可以不用上课了,整天做“勤杂工”?
众所周知,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升学率,是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家长对学校进行评价的不可或缺的指标。作为班主任,重视升学率,重点照顾“尖子生”,这本不难理解。但是,班主任把勤杂的活全部分摊给所谓的“差生”,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现在流行着这么一句话:“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看来某些学校、某些教师还真是顺应“潮流”啊!
这些所谓的“差生”基础本就很薄弱,如果还不能得到照顾和帮助,相反还要做大量的勤杂活,试问,他是不是会变得更“差生”呢?难道他们就没有了上大学的权利吗?难道他们就应该为了学校的升学率,甘当“勤杂工”,放弃自己的大学梦吗?作为一名高三的班主任,本就应该在教学等方面技高一筹,可笔者对这位班主任却不敢苟同。“这是不得已的做法,不想此举伤了另一些孩子的心”,这是班主任的原话。难道,他事先真的不知道此举会伤害学生的心吗?他事先真的没有把成绩差的学生当另类看待吗?
哎,一再指责这位班主任也是徒劳,毕竟它仅仅是一位代表。追溯最近,10月23日《重庆晚报》报道:这两天,重庆市荣昌县的李佳等人被一次家长会开得闷闷不乐——开家长会时,该县昌元初级中学初三·二班班主任按学生成绩高低编排座位,家长坐在孩子的座位上,一眼就能看出哪位孩子成绩好,哪位孩子成绩差。因为孩子成绩不好,李佳等家长感到脸上无光。
按照现行评价标准,我国现有的3亿多中小学生中,有5000万是“差生”。“差生”现象已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顽疾。九年义务教育本是国民素质教育,是合格的教育,是让人人成功的教育,却在许多地方被扭曲为精英选拔的教育、淘汰的教育。这不但对这些所谓的“差生”不公平,更是对他们的不负责任,对社会的不负责任。世界本无“差生”,喊的人多了,于是就有了“差生”。
把“尖子生”宠儿化,而把“差生”边缘化,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在骨子底里抛弃了信念、乱伦了目标、失去了公平,从而批量生产了“差生”。对差生的抛弃,无异于“斩首变凌迟”。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说得好,“教师在教育上的英明,就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什么都不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
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人心的今天,教师更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而不是为了什么那些升学率等而剥夺部分学生平等受教育得权利。令人担忧的是,至今仍有很多违反教育规律、有悖师德,伤害孩子心灵的荒唐做法被一些学校与教育者沿袭,这值得教育部门深思,也值得整个社会重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