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城市印象时事评论诗歌、炒作 |
分类: 时评 |
2007年10月28日
陶功财
“3万、6万……100万,110万,成交。”昨天下午,在嘉里中心,随着拍卖师手中的木槌敲响,李亚伟的诗歌手稿《中文系》拍出了110万元的天价。拍得该诗的是一位自称为黄岩的艺术家。而与此同时,他还拍走了此次“中国汉语诗歌手稿拍卖会”中60%左右的手稿。事后,记者调查得知,这位神秘的买主竟是此次拍卖活动的策划者之一,因此他在拍卖会上的举动也涉嫌恶意炒作。(10月28日《北京晨报》)
曾经以裸体吟诵诗歌力挺赵丽华的裸诵诗人苏非,在策划“一斤诗搞一百元”论斤卖的炒作以后,不甘淡化世人的视线,又策划一场炒作:把诗歌搬上拍卖会,自拍自买。让诗歌上拍卖会,这也确实是一个“卖点”,拍卖会之前,很多媒体就已经开始热论了,可是,等到拍卖会举行,让人实在是大跌眼镜,居然出现了自拍自买的闹剧。也许是诗歌写得不怎么好;也许是世人对诗歌越来越不喜欢;也许是诗歌在某些人的炒作下;变得“一文不值”,也许这本就是这些策划者的一个“阴谋”,借机炒作而已。而这几点,又似乎只有最后一点最符合逻辑。
近年来,不知道是因为浮躁,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诗坛变得很寂静,诗人也变得寂寞起来,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一些诗人不时搞点小动作,从裸诵,到“诗歌论斤卖”,再到今天的“诗歌自拍自买”,这无疑不说明了诗坛怪相横生现状,也说明了一些诗人不热衷创作,却喜爱炒作。
何况乎,这样的自拍自买不但违反了《拍卖法》的相关规定,也会引来世人的一阵阵嘘声。如此一搞,只能被人围观起哄,惹来众人骂,弄得一塌糊涂,结果诗歌成为一个符号,一个模糊不清的影子,越来越倒运。把诗歌的价值再一次践踏在脚下,这就是炒作的代价,也是诗坛的悲哀。
有人说,诗歌是从几千吨语言的矿藏中提炼出的词句,这话说得一点没有错。诗歌是伴随人类劳动而产生的文学语言,是非常古老的文学体裁。诗歌看似简单,但用词甚至用字都非常讲究,需要诗人独具匠心才行,只有使用最贴切语言,才能使思想感情和生活内容最充分地表现出来。如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依靠的一首首是过得硬作品,没有一个是靠炒作成名和成功的。
炒作能够挽救诗歌吗?不能。那炒作是为了什么?说白了,就是为名为利,而名利却是诗歌的天地,所以,从某种程度说来,把诗歌炒作,无非是在作践诗歌,拿诗歌当“板”跳,进而名利双收。这不但是诗歌的悲哀,更是当今这些擅长炒作的诗人的悲哀。炒作之后,诗人的确会出名,只不过是以“臭”出名。
诗歌是一门艺术,需要大家的呵护,任何炒作和怪像,都不能挽救在浮躁中走向没落的诗歌,只有静下心来,贴近大自然,贴近生活,真正为诗歌而“诗歌”。只有这样,诗歌才会回归,诗歌才会盛行不衰。但愿以诗歌为名的炒作不要再有,也希望这些炒作的诗人不再有。
前一篇:“世界最长鞭炮”炸炸又何妨
后一篇:[西安晚报]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