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鲁迅故里
标签:
鲁迅故里游记旅游 |
分类: 宇潇行迹 |
昨天,周日。我在绍兴古城,顺便游览了鲁迅故里。
天是出奇的炎热,立秋刚过,余威尤烈,走在古城的青石板铺就的小巷里,汗水淋漓。内心记挂着鲁迅这个名字,我不由得放慢脚步,去细细地聆听属于那个时代传来的声音。
鲁迅是我们绍兴人的骄傲,也是我最早认识的作家之一。从小学语文课本开始接触先生的文章至今,他的作品不但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三字经》、《弟子规》,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存放心中的“四书五经”,承担起了发蒙与修身的双重任务。工作后,我接触了更多的先生的文章,无论小说、杂文还是散文,均喜欢他那淋漓尽致的文风与辛辣畅快的笔触,里面的意境、思想均让我神往。作为一名绍兴人——更确切地说是绍兴乡下人——没有去先生的出生地拜访,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还好,还好,今天总算成行了。
鲁迅故里事实上景点并不多,统共放在一起就是祖居、故居(包括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三大主块,再加上旁边的土谷祠、长庆寺与一个所谓的当铺,踱步一个小时就能走完。这几个小小的地方,却是先生打下坚实的文字功底、形成最初人生观之所在,实在应了一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确实,周氏三兄弟都可说当时代的佼佼者:周树人与周作人是著名作家,周建人是著名的生物学家、社会活动家。可是上天并没有给这个家族更多的眷顾,更没有符合“家和万事兴”的传统。回顾那段历史,期间充满了艰辛:一者是因为父亲多病,家道中落,周氏三兄弟不得不从小开始接触社会,品尝生计之苦;二者是二弟周作人在抗日战争中被归为亲日汉奸,最后兄弟失和绝交;三者是鲁迅的去世,让其70多岁的老母悲伤欲绝。周家的历史代表着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一户旧式富裕之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没落的,家中子弟是如何从封建藩篱中走出来,进而去引领新思潮的兴起的。如此看来,伟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伟人,物质条件、小时父母所赋予的财产与权力等都不是关键的,关键在于能够看准时代发展的方向,投身其中去引领发展的潮流。
游完故里,已经是下午六点了,西下的太阳还是那么灼人,我在门口叫了一辆黄包车,让他带我去车站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