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人的个性将在这一时期初步定型
,而很多的心理问题也会在这一时期显露出来
,并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学阶段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乳期”、“狂飚时期”、“危机时期”。该阶段的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迅速但尚末成熟,知识经验、生活阅历有限
,适应能力差
,心理发展中易出现心理障碍。因此,正确认识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好中学阶段的心理疏导,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生恶作剧的心理探源:中学生做恶作剧的心理动因是好奇和好玩。
中学时期的少男少女往往憧憬着新的生命历程,内心世界与来自社会的外部环境常常发生矛盾。
第一、受尊重被理解的心理需求与现实的矛盾。受尊重被理解是人的基本的心理需求
,对于处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是,对于那些做恶作剧的孩子来讲,他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能力较弱,得不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同。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做恶作剧来引起大家对他们的注意,来显示他们的聪明才智,来满足他们被尊重被理解的心理需求。
第二、由于归属的心理需求。中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
,对结交的来自同学的朋友群体有依附感。被异性关注的心理需求。中学生因生理的渐趋成熟
,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得到异性注意和肯定的心理需求。做恶作剧的孩子往往是在学生群体中受孤立的孩子,他们认为做恶作剧来获得与大家交往的一种途径。
第三、中学生心理和生理的日趋成熟,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渴望摆脱束缚。孩子的有些行为是正常的,有些行为是被扭曲的。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现代中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做恶作剧的孩子就是认为“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中学生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二、中学生恶作剧的矫正方法。
基于以上心理分析,我认为要矫正中学生做恶作剧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来面对中学生所做的恶作剧,低下头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潜力,是为了帮助他们成为一个自信和自立的人而不是培养学生的以来性和服从性。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行为时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做恶作剧的孩子。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为犯错的学生想一想。学生天真无邪,他们并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言行来和老师沟通,所以更多的转变要靠老师自己本身。要正确评价学生的恶作剧,学生的恶作剧是学生幼稚心理的表现。
有些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严厉训斥,恶语讽刺,甚至体罚学生等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引起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说教,不愿执行教师提出的要求,甚至故意对抗。我们面对孩子们犯错,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要把问题了解清楚,帮助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即帮助他们建立正确审美观点。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与人交往的方法和要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求得大家的认同。学生虽然是小孩,但是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孩子遇到处理人际关系失败时,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明辨是非,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当然,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和不良行为老师不能过于迁就,要通过适当的说服、诱导的方法进行疏导。这样,释放学生长期被扭曲的心理能量,是矫正中学生恶作剧的有效途径之一。
另外,我们也要考虑到,教师可能用自己的理解水平来设计教育活动的内容和语言。而同学们却用自己的“经验”去看待与认识身边的一切事与人,会与老师的理解产生差异,可能导致他们根本不理会老师的教育与建议。所以,我们在实施教育活动时,一定要站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角度去实施我们的教育行为。
第二、通过学生评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我们知道,中学生在心理上要求有归属感,让老师和同学承认他们是班级中的一员,非常重要的一员。因此,他们所做的很多行为是要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特别是想引起异性的注意,来证明他们在班级的存在。但是,而这些学生又没有认识到,这种行为又往往被扭曲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同学的评价,特别是异性的评价来矫正中学生的恶作剧的行为。
第三、发挥学生在班级里的作用,建立他们的自信。爱做恶作剧的孩子往往是比较活泼的学生,他们的表现欲得不到正常途径的释放,这种能量的积聚会导致他们惹事生非。所以,我往往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发挥他们在班级里的作用,让他们获得一些受老师表扬的机会。譬如,我设置一些岗位,让他们去负责一些班级里的小事情,做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每周进行一次总结。我也把这些孩子分成两组,一组是出黑板报,一组是主持班队活动,根据他们自己的特长进行报名。然后,有几个班干部指导他们开展活动。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是要求他们能参与就行,后来慢慢地提高要求。
第四、让错误蛰居。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芝(Lorenz)于1960年代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他说,亚马逊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洛伦芝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意思即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也许大家会觉得神奇。但是,生活里的“蝴蝶效应”的现象但是比比皆是。就我们班级的管理来看,假如老师没有对学生中所犯细微的错误不加以制止的话,就会发生大的错误。所谓的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我想,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被无限放大的话,就是“蝴蝶效应”。
所以,我经常提醒我的学生,当你看到班级中不正常的现象的时候,应该首先告诉老师。在这个错误还不严重的时候,就给消除了。对于班级里学生发生的错误,我经常教育我的学生老师会做到以下两点。
1、有些错误可以无限放大,有些错误不会,无限放大的错误会耽误同学。假如,我们能把无限放大的错误,能及时阻止的话,危害性就少了多。老师调查和处理的时间就少了很多。
2、假如你揭发了一个同学的错误,我不会告诉这个同学,老师也不会狠狠地批评这个同学,而是及时地阻止,会让他满意地离开办公室。这样,这个同学就不会迁怒于你,你就没有压力。反之,老师如果对犯错的同学狠狠地批评,那么那个同学就会在想谁揭发了我,我怎么去报复这个同学。
成功案例
扒裤事件
我们班有几个男学生曾经喜欢在课间大声吵闹,有时会做一些恶作剧,甚至有人要扒别人的裤子。
面对这个问题,我首先对这件事做了详细的调查。发现这种事发生在个别孩子身上。这几个孩子平时在学习上很难得到老师的表扬,在班级中的威信不是很高。但是,他们也希望得到同学的认同,于是,他们故意做一些怪事来赢得别人可怜的一笑,这样他就感觉到很自豪。其实大家都明白,这是不正常的。
但是这几个孩子不明白啊,他们还以为很有意思哦。这是因为他们不懂什么叫美。从他们的动机来看,他们觉得这样做很好玩,也是为了在班级里引起大家的注意。
有一天傍晚,我发现有一群男学生在一起扒裤子起哄。我把主要参与者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们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也告诉他们,每一个年龄阶段有他的行为特征,同一个行为在某一个年龄阶段做出来是可爱,换一个年龄阶段做出来是可恶了。并且让几个女同学当面给他们评价这种行为是否正确。这些男学生羞愧得无地自容,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在我处理男学生的事件里,我经常借助女学生的力量,以柔克刚,效果明显。我觉得女学生是男学生的一面镜子,假如镜子是平直的,照出来的人影是正常的。反之就是扭曲的。
在恶作剧事情发生了以后,教师还有一种方法是狠狠地批评学生,甚至冠以“流氓”之词。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其实这么小的学生还不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流氓行为,他们是在搞恶作剧罢了。恶作剧行为是不文明的行为。但是,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应该去帮助学生去正确地认识问题,巧妙地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