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影评慕容天涯的海葵
影评慕容天涯的海葵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5,626
  • 关注人气:13,9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掬水月在手》:这部8.1分叶嘉莹纪录片,是每个人的年度最佳

(2020-10-17 11:57:19)
标签:

影评

娱乐

掬水月在手

叶嘉莹

诗词

分类: 电影类

 《掬水月在手》:这部8.1分叶嘉莹纪录片,是每个人的年度最佳


文/慕容天涯


叶嘉莹作为诗词研究大家,是多年来该领域的巨擘,也是随着诗词这一古文学体裁“出圈”的当代学者之一。当这部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观后,笔者和数位观众一起伴着陈粒演唱的《短歌》坐等到字幕走完,静静的沉浸在这了这无比宁静的两个小时观影过程之中。



目前,这部2020年华语院线唯一的一部,也是口碑最好的纪录片在豆瓣上的分数是8.1分,上映首日只有不到1%的排片,市场与口碑的鲜明对比历历在目,值得思考。



笔者是三尺讲台上的教书匠,与叶先生有幸有着同样的职业,虽学识与阅历宵倾之间,却仍然有着不少的共鸣。观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突然想起《长恨歌》的写作背景,白居易与友人同到马嵬驿游览,友人认为,此等大事件若无人记录,就会慢慢消逝。于是白乐天才挥笔写就了这部传世经典。由此联想,如果没有当今这些位拍摄了《掬水月在手》的电影人,打开电影记录功能,承担起时代之重责,这些关于叶先生事无巨细的记录便难有影像这种鲜活立体的方式来传世。从这个角度来讲,这部作品的意义可谓伟大之至。



在这个时代,电影不应也不会只是娱乐,《掬水月在手》的记录意义,大于一切,也远高于这个时代。



再者,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如果单纯用线性的时间轨迹拍摄,便会显得过于沉闷与索然无味。这次《掬水月在手》里的一切,不仅有叶先生的自述,以及辗转北京—台湾—加拿大的三地拍摄的资料,可谓从正面入手;此外更有学者、同事、伙伴和知己等人的侧面烘托,两相结合之下,一个鲜活立体的形象跃然眼前。



期间空灵的歌声配合庭院与石窟的空镜头,充满了禅意,点缀成了催化剂,视听感受从而引发了情感共鸣,颇有诗词中“意象组合成意境”的处理方式。这种处理带来的“高级感”是难以复制的体验,既有编导手法的高明,也有叶先生本身学识厚重,与诗词主题高深两相结合带来的奇妙体验。



“高级感”每个人都在谈,但是比之千载传承,这亲和唱热间的情感载体,词还是赢了。它“顺理成章”地凌驾了当代大部分娱乐形式之上,让每个银幕下的观众如沐春风,是娱乐位目的商业电影难有的作用和深度。



此外,这部作品中,笔者认为叶先生和编导传递出对于词的理解,应该被文学爱好者和观众们反复思索。从第一阶段,王国维思想中泛指的情感传递之眇宜修,再到第二阶段,体现与“柔弱”反其道而行之柔中带刚的“弱德之美”,最终第三阶段,叶嘉莹先生对于诗词的理解浮出水面。叶先生理解的词的主题,不是遗世孤立,也不是孤独和脆弱,而是让所有人能够退后一个位置,通过词作为一个角度,来审视彼此的人生。



再者,本片还包含了叶嘉莹先生对于杜甫和李商隐的看法,与顾随等大家的唱和写作,以及同席慕蓉一起寻找叶赫水等片段,点滴碎片,交织于此,非常精彩与回响不停。



我喜欢《掬水月在手》,它难得的能够在这个时代“以退为进”,这是留给每个人最难能可贵的体验。这部“年度最佳”,适用于行色匆匆的每个人。试问:诗词没有随时代前行吗?实际上是她在陪我们向前方缓行,且思索不停。


千载字里行间念念不忘,如今银幕再见必有回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