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芳华》票房大爆的三点启示

标签:
娱乐冯小刚芳华黄轩影评 |
分类: 电影类 |
文/慕容天涯
截止今日22点,《芳华》在中国内地的票房已经逼近了10亿大关,上映将近两周,话题不断,坊间热议,成为了贺岁档不折不扣的赢家。
而片方也在紧锣密鼓的发布着影片票房屡创新高的海报。
分析这一次的票房胜利,有着不小的意义,从中可以窥见目前国内票房市场的成败密码。在慕容看来,《芳华》能够求变,无外乎三点启示:
一、风格多元之“千面冯小刚”
冯小刚尝试了太多题材,早年的王朔近年来的刘震云,提供了文学蓝本改编成好剧本。而技巧虽然有摄影上的小把戏,但是整体电影手法并不鲜明。于是一提到冯小刚,他总是被固定为“喜剧片导演”的刻板印象上。以至于甚至有朋友在朋友圈我的《芳华》影评下留言直接问“搞笑吗?”
但冯小刚的特点不变的同时,它的变化总是被掩盖。除去一系列口碑和票房双赢的早期喜剧作品外。较为正统的题材如《集结号》或《唐山大地震》等片。虽然他力争求变但却依旧摆脱不了叙事技巧的缺失,以及镜头语言的贫乏。让人看着这些好题材,总是不由得心生遗憾。
但《芳华》的变化是成功的。
《芳华》中的变化首先是美感的升级,被置于时代聚光灯下漂亮女兵的舞蹈,有着青春的气息和肉体本身的美感。而浴室里的调笑,泳池边的打闹,都将这种暗流涌动的感觉升级,也不能理解黄轩扮演的刘峰在表白之前近乎喉咙发紧的紧张感,和拥抱之时的气粗脸红从何而来了。再者,影片中尝试了将悲剧意味淡化,哪怕当年《没完没了》都要在结尾煽情一把植物人故事,这一次却只是用一个男女主角的互相依靠就化解了多年来的一切。淡淡的,却扎心。
所以说,冯小刚一直在变化,题材的多元,技巧的变迁以及风格的转换都是很明显的例子,这一次的求变依然,但是成功。
二、定位准确,那一代人的致青春
《芳华》的观众里,昨天有一位96岁的老人让人动容,走近影厅的不只是有年轻人,更有要所有和这个故事息息相关的人,《芳华》做到了。
在中国电影观众整体平均年龄20+的大数据背景下,电影市场的流量们控制着评论,木讷辣眼睛的演技让人们无语,好像机器人撰写的剧本一样的烂故事每天在上演。
因此,当《芳华》的女演员几经筛选个个特点鲜明,时光倒流四十年重回那个岁月,有些50+和60+的观众开始回到了院线。当年《飞越老人院》开始,很多国产片就打出了“带父母看一场电影”的宣传口号却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但是如今这部影片做到了。
所以说,这是属于那一代人的青春,冯小刚的求变,拍出了他没有涉猎过,却极具时代气息的故事。严歌苓的扎心,让善良遭遇人性,转变到来一切俱灭。聪明的电影人想让“老一辈”回归影院,不能只拍摄他们眼下21世纪的生活状态,用说教和猎奇告诉他们应该怎样生活去求新求变,只要让他们回到他们最好的青春年华,毕竟电影是造梦的艺术,这一次的“致他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何尝不是一次寻梦环游记?
三、暴力奇观,战争戏终究是票房大杀器
2017最大的商业电影事件莫过于《战狼2》,吴京这部自导自演的作品,成就了内地票房市场的天文数字般记录。那部作品的最大看点是拍出了中国式的大片,战争题材被诠释的淋漓尽致。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芳华》那场战争长镜头的处理,个人认为比起《金陵十三钗》那个“上天入海”的长镜头,难度和格局实际上更大:空间的运用,调度的复杂和爆破点的配合,以及多种武器攻击方式的升级,以配合上残酷的血腥镜头,都让人不忍直视。这是大胆的尝试,但调整了档期之后模糊了对手在眼下已经是最好的处理了,不得不说是为遗憾。
这种长镜头拍摄最开始是《赎罪》中那个在海滩上找人的动态长镜头,胜在格局宏大,是目前为止我见到的最牛叉的处理。而《人类之子》有一个追击的动态长镜头,摄影机的运动轨迹简直匪夷所思。内地除了冯小刚和张艺谋,一部早年间我不太喜欢的《云水谣》也有这样的设计,但是明显是借助了电脑特效。至于文艺片的开篇钮承泽的《love》实验过一次,清晰的交代了人物关系和背景,很是不错。
实际上,电影抽丝剥茧,无外乎“性和暴力”最抓人眼球,《芳华》的这场战争看似无名,却颗颗子弹射中了观众的心里,血肉横飞不是目的,直白的重现历史,才是电影在娱乐之外的记录功能最大化,不得不说冯小刚的处理十分的值得称道了。
由此可见,能够全民动员的,定位精准的题材,当年华语片中少见的大场面处理,再加上黄轩等青年演员不俗的演技,这部《芳华》的成功是水到渠成也是生逢其时,有这样的电影,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幸事,也是观众们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