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交网络》:虚拟的洗具与现实的杯具

(2011-01-16 23:41:25)
标签:

马克·扎克伯格

社交网络

影评

大卫·芬奇

娱乐

分类: 电影类

                       《社交网络》:虚拟的洗具与现实的杯具

                        《社交网络》:虚拟的洗具与现实的杯具
  
  
■文/慕容天涯
  
  好电影数不胜数,你却不一定会看。但是当电影因为某种原因产生“猎奇”的效果,观者就会主动的趋之若鹜。《社交网络》就是这样,这部片子被关注的原因也很简单:Facebook的名头与诸多奖项的收获颇丰。
  
  对于内地的观众而言,前者若不“翻墙”去找寻,永远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身的网络神迹。而颁奖季此片的拿奖到手软超强曝光率,也让片子的关注度飙升。有了这两点,一部讲述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经历的“传记”电影很是惹人关注。
  
  不过,由于我们很怕传记电影这一类型和导演大卫·芬奇的絮叨遭遇。会产生《本杰明·巴顿奇事》那般需要沉下心来才看得,容易催眠的片子。所以《社交网络》这部影片好不好看,比起“好不好”更是个难题。好在经过简单的几个段落,和机关枪似的连串对白,马克那种哈佛语速和一些有趣的点子就吸引住了你我。实际上,《社交网络》是个“伪传记片”,原因也简单:第一,马克还在,他和他的网络世界Facebook在地球上织起了看不见的网,无边无际,蒸蒸日上。第二,这个故事确有加工,片中马克与爱德华多的兄弟倪墙来自现实,却被塑造成了接近故事片的结构,整体上还是有着起承转合。这使得大部分时间里,观者都在判断着Facebook的未来,同时也担心着他与爱德华多为代表的朋友们的友情可以多持久。于是就一直看下去。
  

             《社交网络》:虚拟的洗具与现实的杯具


  影片的两条线齐头并进,交织发展。明暗间,网络世界的建立过程像个洗具,不断出现新的契机与奇迹。从哈佛的广泛传播到周边高校的纷纷响应。甚至跨越大洋到欧洲扬威立万的扩展,甚至那些不断刷新的“粉丝数目”都让人感到了这种“新媒体”的力量。在稍纵即逝的电视,保存成问题的报纸,时效性颇差的杂志和日渐衰落只能走专业化的广播面前。网络这个“不新的新媒体”在这部电影里展现了迄今为止虽不算最强悍,但却是最具现实意义的力量。这种力量从电影的每一个角落冒出来。导演芬奇作为细节控,展现这些东西对他来说不是难题。而难够将其与电影融合则更是高手之中的高手。除去正面描写Facebook蒸蒸日上的段落,片中一些间接的描述和细节不可忽视。比如用一向矜持的双胞胎兄弟,在欧洲不经意间得知Facebook扩展到牛津剑桥时的震撼,远比步步攀升的数字更让观者对这个新东东的飞速发展感同身受。于是,这洗具在网络帝国的步步为营与逐步建立在电影里浮出了水面,很好很赞。
  
  但别忘了,如果只展示Facebook改变生活的力量,完成了“猎奇”任务的话,《社交网络》就只能是合格的流水线产品。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源自对所有杯具根源的描绘——创始人马克。比起在网络世界一怒之下创立全新局面,改变全球五亿人交往方式的王者。他是电影这门艺术最令人着迷的部分——悖论与矛盾。只因为,在屏幕前疯狂的执着,在键盘上手指飞舞的他在现实里溜号、邋遢、不拘小节、甚至如自己的名片上所写“我是CEO,婊子!”。是的,就如同这部电影的那句经典的台词所言。成为混蛋的马克,其实自己都无法控制在现实中他那在旁人看起来一团糟的生活。怎么办?这是现实,这是一切,这就是他的生活。他选择抛弃爱德华多,将天使条约引入,并且让稀释的那一份留给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挚友。你无法忽略他的成就,却可以批评他的行为。很自然的,当他作为一个创始人却只能在刷新界面,内心都不可确定的请求前女友原谅等待网络那头的回应时,你清楚地知道这是个很悲剧的人物。他的悲剧,来自不能言说的悲哀。这一辈子,他说的最流畅的是代码,陪他到老的是笔记本,仅此而已。
  

 

             《社交网络》:虚拟的洗具与现实的杯具

             《社交网络》:虚拟的洗具与现实的杯具


  当然,不能忽视的是大卫芬奇对于不同人生的展示。其实,比起一部传记片中主人公的生活方式之外,看到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生让观影过程变得更有意义。爱德华多的所谓高端社团也是个有趣的玩意儿。也许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事件,当你付出了所有,为某个目标努力。最终不顾一切得到奖励,成就某种所谓的褒奖时,却发现那是个狗屎!这就是爱德华多的“高端”与“低俗”,他们不过一线之间。而有趣的双胞胎兄弟则更是个提供戏剧冲突,将“哈佛精神”进行有力嘲讽的切入点。实际上,一人分饰两角已经很令人惊讶。但是,这种道貌岸然在名门之后和皮划艇高手的身份中被彻底放大。面对校长时,他们的自以为是变成了一个有趣的东东——屁都不是。至于肖恩·帕克。你可以说他是个混蛋,但却别忽视这些风投者的高明之处。他是命中注定应与马克必须一拍即合的人物。马克有资源,他有人脉。马克觉得爱德华多的广告建议不酷,只是因为爱德华多没有肖恩酷。肖恩像是一个给乡下小子上课的老师,尽展自己的见多识广和多重路线。很赞赏贾斯汀的演绎,他把一个有点反面的人物塑造的十分出色。当然,还有说说马克的扮演者杰西·艾森伯格。他的那种偏执狂的劲头很是到位。完成这个角色需要两点:首先便是绝对出色的台词功底,那种进入自己状态的疯狂相信是很多观者过目不忘的。再者,要演绎一个网络世界的胜利者和现实世界的失败者,则需要一点点木讷。换言之:在电脑前他有多聪明,在人前他就需要多笨拙。这两点艾森伯格做的较为到位。
  

             《社交网络》:虚拟的洗具与现实的杯具


  实际上,近年来展现主人公人性中优劣并存这类型的片子不少。如超级英雄们,个个都有自我的斗争与分裂的倾向。但问题是,如何去处理好这一切不变成主人公娘们儿似的碎碎念。大卫·芬奇给诸多导演上了一课。首先便是不动声色。这部电影里几乎所有的情感都是克制的,对,克制,你几乎看不到任何的超出我们预期的个人秀。不给演技和角色留空间实际是让电影看起来更象大师之作而非习作的最佳方法。除此之外,一些时空交错的蒙太奇和倒叙插叙回忆手法的频繁应用,实则可以在现实与回忆里找到角色当年与而今的关系。看着不乱理得更清,且回到现实中的那些陈述片段里,马克与当事人的对话跟能为角色性格填补一些关键的内容和要素。当然,还要说说那些几乎没有什么力道,但是节奏感却悄悄引领人们关注的配乐。
  
  这部电影的配乐和芬奇一样,把自己藏得很深。电影里角色和这个故事就这样侵入我们的心底。实际上,网络胜利与现实窘迫不止是马克的困境。一悲一喜之间,虽不相宜却是必然。而对于我们,除了等待着这片子继续在颁奖典礼上披荆斩棘,实际还应想想身边的一切。当网络可以将几亿人联系到一起瞬间知道对方的喜怒哀乐,了解别人的爱与不爱。我们自己的生活又如何?爱这玩意,若是动动手指敲敲字便可得到?那就是欲望!仅此而已。 
  

    还有一点更重要:
  
  你一直都爱网络,网络爱你么?
  


  
  整体质量:★★★★☆
  演员表演:★★★★
  音画效果:★★★★
  娱乐指数:★★★☆
  

博客文章个人原创,约稿请联络

QQ: 31439327 (媒体约稿合作)

QQ: 834327647(影迷朋友交流)  

E-mail:  cdcokevin@yeah.net

MSN:   cdcokevin@hotmail.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