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贺岁电影网络春晚小沈阳《熊猫大侠》娱乐 |
分类: 电影类 |
年终娱乐双雄会:贺岁电影PK网络春晚
■文/慕容天涯
贺岁片这个概念,由十几年前的冯小刚从香港引入内地,将年终岁尾这个特殊的时间段与电影热映相结合,交相辉映成为国人特殊的娱乐记忆之一。
而华语电影界的一个特殊现象,便是连接西方圣诞节、元旦假期和农历春节以及情人节的超长贺岁片档期。其可谓令世界电影界都无比的艳羡。这种将近四个月火爆在世界范围内由于民俗的特殊原因独一无二。比之西方单纯用圣诞和新年庆祝来得更为透彻和喧闹。也因为此,我们有了更多的理由去期待这一阶段“娱乐”二字的彻底宣泄。
与此同时,随着年末热潮涌来的网络春晚就显得非常有趣了。这也成为了展示年度魅力的草根舞台。我们不喜欢大片,我们却想看到一些明星,这矛盾的现象可以在其中一一出现。作为嫁接后的奇妙效果和法则给出另类的答案。
而最早与媒体结缘的影视剧组是1987年登上《齐天乐》晚会舞台的《西游记》团队。当时的火爆迄今还历历在目。这种互惠互利的方式使得这部剧集几乎一夜之间热播大江南北,荣登80后记忆中播出率排行榜第一的电视剧宝座。
于是,当今年的电影市场异常火爆后。适合与网络春晚结盟,达成营销目的,进行谋略化宣传的贺岁片们就很值得关注了。
首先,几部11月底到12月末依次登陆的贺岁片形成了第一集团。这里面,《花木兰》过分悲情且档期已过,宣传起来不具有“投资”的必要和价值。而《刺陵》虽然有着“周杰伦+林志玲”的酷男美女组合,却因为整部影片的质量低下,而令人不敢尝试。至于云集香港电影人、实力雄厚的《十月围城》,其过分正剧的气质,和难以调动所有演员出席的窘境,势必会对宣传产生负面营销。而且最关键的是,这并不符合节日的气氛和网络的调侃特征。
于是乎,有一对很特殊的组合出现:王岳伦导演作品《熊猫大侠》与张艺谋力作《三枪拍案惊奇》。可是,前者的质量不忍卒睹,而后者显然是为了更广阔的舞台去打造的。小沈阳的取舍与去留显然在央视与网络之间早有定论(虽然内心依旧认为他的气质和风格更适合网络)。也因为此,质量很是无语情节烂到令人发指的《熊猫大侠》虽然山寨味道十足,但“范儿”就做足了。阿朵的风韵和《叹金莲》这首歌曲的热播。全片年度热门词汇云集的境况。“喊你回家吃饭”“黑车”、“山寨”、“哎呦喂(LV)”、“姐唱的不是情歌,是寂寞”……比之去年那部《十全九美》里的一切更加甚嚣尘上了。
而进入2010年1月,一系列的武打电影开始出现,与喜剧对垒瓜分电影市场。《苏乞儿》作为袁和平的力作,不需要太完美的剧情,有着强力的打戏和周杰伦的超高人气,便可以将网络春晚的舞台搅得天翻地覆。而且最有力的优势是,全片采用的是目前市面极为火热的3D技术制造,其视觉效果在注重感官刺激的网民心中,必然将分量十足。
也即是说,当网络春晚真正成为了展示贺岁片剧组实力,体现贺岁片商业价值的舞台时。需要一些具备网络特质的电影与其嫁接。比如《熊猫大侠》一般,虽然实力稀糟却网络文化色彩浓重,或者如《苏乞儿》一样云集超强人气明星(周董)的作品。前者将一整年来网民们意愿重新组合后再做解读。后者反映了年轻人的心理潮流趋势,无法被忽略和无视。
当然,电影在整个贺岁档期的火爆,都是与网络的传播密不可分的。时至今日,网络就仿佛是这些贺岁电影短板效应里最容易被忽视的那块木板。你忽略了它,口水滔天的景象就会如年初的我们淹没档期错误的《赤壁》(下)一样,无情的将雷人台词和弱智情节仿佛放到网上曲解和嘲弄。或者,像胡戈那样用各种馒头和血案引起网络与贺岁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而对于《熊猫大侠》这种现实中口碑失败的电影来说,登上网络春晚舞台,也未尝不是一种补偿。
只不过适合这一场晚会的主题歌不是《难忘今宵》,更应该是小沈阳那杂糅效果鲜明的《我只是个传说!》,或者,你忽略了气质最癫狂的港片代表作,明年2月初的那部《花田喜事2010》。不过就像电影与网络那若即若离的关系写照一般无解的是:后者的发源地香港电影圈虽然于华人世界首次推出了“贺岁片”概念,却不知道“春晚”又是个啥东西,两相权衡下,难免遗憾。
个人博客首页: 慕容天涯的海葵欢迎光临
2009---2010贺岁档期电影热评:
《全城热恋》:精致浪漫的明星连连看
《锦衣卫》:武侠版007的尊严之战
《阿凡达》:电影历史的分水岭
《十月围城》:华语电影的超豪华战役
《三枪拍案惊奇》:只摧毁了笑神经
《刺陵》:想探险?先探雷!
《花木兰》:赵薇与陈坤的鸳鸯蝴蝶梦
《第九区》:年度惊喜与经典可能
博客文章个人原创,约稿请联络
QQ:
E-mail:cdcokevin@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