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的故居与墓地
| 分类: 转载 |
故 居
于成龙曾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是清朝时山西永宁州人(今天的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于成龙一生艰苦朴素,为人作风严谨,虽然他是大器晚成之人,但是一生仕途平坦,一直在走上坡路。
于成龙故居在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如今还能在那里找到70多名于氏后人。他们勤劳朴实,牢记祖训,一直延续着于氏家族的“孝为百行之源、居心不可刻薄、凡事不可做尽”等家族风尚。现今于成龙故居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来堡村,住着于成龙的第十一代世孙。
http://s1/mw690/001fN9ATzy78E2eNyy4e0&690
墓 地
于成龙的墓地位于山西永宁州北今方山县峪口镇横泉村之南。墓园坐东向西,成正方形状,占地面积约为2200平方米。四周筑有高2.5米的青砖花栏围墙,正西有一座花岗岩牌坊。坟茔坐落在墓园东部的正中央,占地约50平方米。坟前正中竖立着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四年三月十五日御笔亲书的 “御制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江南江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操江谥清端于成龙碑文”的龙头御碑,左右两侧竖有12通青石碑。墓园周围长有一百多棵古松和古榆,郁郁葱葱。墓园整体气势恢宏壮观,庄严肃穆,风格独特。
公元1684年于成龙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去世,终年67岁。于成龙去世之后,康熙皇帝与众大臣反复谨慎商议,最终决定追其谥号为 “清端”。“清”是清廉的意思,“端”就是端正、正直、不为势利所趋的意思,也只有这个称号才无愧于公廉洁勤政的一生。据载,于公逝世第二年,在故乡永宁州北即今天的山西吕梁市方山县,被康熙帝隆重赐葬并亲撰碑文。为表示对于公的深切怀念,朝廷还授予他太子太保,这是只有正一品大员才能享有的殊荣。康熙后来还两次为于公追撰祭文,并题写了“高行清粹”的匾额。由于康熙皇帝的重视,国库拨专款将于公墓地修筑为清代高官墓地中的典型建筑,其独特的赋予深刻政治文化含义的碗扣白灰松香墓葬方式也堪称全国唯一。
在1947年,当地农民苦不堪言,决定挖掘于成龙的墓地,在当地村长和农会主席的带领下,组织年轻力壮的劳力把于成龙的墓地掘开了。根据参与挖掘的农民回忆,于成龙的墓室周围有盛放白灰、松香的瓷碗筑成。墓室门口有一座石门,墓室两侧有刻有墓志铭的石碑。棺木木质很坚硬,而且光滑,表面涂着红色的桐油漆。棺木里,于成龙的衣冠整齐,发辫完好无损,顶戴花翎。人们从他的墓中挖掘出很多宝贝,有玉器、金银等物件,都出售给了当地的商店。
http://s4/mw690/001fN9ATzy78E2ifwSn13&690
文物出土后,村民们将于成龙遗骨重新葬于墓穴中。金顶和玉器则被卖给当时的峪口区贸易局大众商店(售价不详),由此换回棉花400余公斤,以每户2.5公斤、每口人半公斤,全部分给村民。另外每家还分得珍珠7颗,瓷碗5个。于成龙的衣冠因埋葬多年,出土后风化破损,则被交回县政府保存。到“文革”期间,于成龙的墓地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珍贵的地面文物都被村民盗卖或移作他用,百年古松和古榆也被砍伐一空。
重建陵园
2009年,民营企业家高林清开始兴建于成龙廉政文化园。不少地方领导都口头支持该工程,但无实际帮助。于成龙的家乡来堡村的原村主任说:“当时领导支持,是想从高那里捞一些好处,后来发现没钱,就都不关注了。”2009年至2014年,高林清已向于成龙廉政文化园项目投资3000多万元人民币,2012年资金开始紧张,高林清出售了自己的房屋、石料场和苗圃,抵押了汽车,资金全部投入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建设。高林清还曾经提出要出资修复于成龙墓地,作为于成龙廉政文化园的配套设施,但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实施。
整个文化园区占地580余亩,由于氏家族陵园区、中华廉政文化博物馆区、方山民俗街区、廉政教育培训区、于成龙故居区和农业生态体验区六个区域组成,规划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高林清修建的于成龙纪念馆,是契合于成龙二十二年的为官历程,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拆卸于家墓地砖瓦石块修建的二十二间窑洞,按照于家老宅形制改造而成。目前该纪念馆只开放了靠右边的6间窑洞,分别用来供奉于成龙画像、摆放于氏祖上灵位、介绍于成龙廉政轶事、展示民俗文化以及放映廉政宣教片。其余窑洞因资金缺乏尚未装修陈设。
http://s12/mw690/001fN9ATzy78E2qeIB59b&690
王儒林离开后的次日,方山县县长田宝平及峪口镇领导来到横泉村,要求该村尽快修复于成龙墓地。方山县希望先简单修复一下。当天,横泉村召集村民,开始动工修复。他们先找到了于成龙的骸骨埋放位置,挖出埋在土中的半米多高的一摞一摞倒扣的瓷碗,碗内盛满白灰和松香,最底层的一摞碗下面,压有一个塑料袋,内有肋骨、头骨、上下肢等骨头,确认为于成龙骸骨。挖掘人员当即通知方山县文物局,但方山县文物局无法鉴定,横泉村乃先将骸骨原封不动埋入地下,等待山西省文物部门鉴定后,再决定保护方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