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Touch
Touch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75
  • 关注人气:2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烂人在巴黎  巴黎谍影

(2010-12-24 16:55:17)
标签:

文化

分类: 独立电影
间谍片要如何拍出新意,是个大问题。玩弄机械、奉旨沟女那一套已被长盛不衰的007系列搞绝,要再闯新路是难上加难。幸好近年杀出一风格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打造特工波恩系列,整体走阴冷,镜头晃到吐,风头竟然压过了詹姆斯•邦德,开拓了间谍片新纪元。 
   
  其实吕克•贝松这个商业奇才对杀手和间谍题材一向从未手软,多少年前就有一部《妮基塔》,将女杀手塑造得风情万种,更有纠结敏感脆弱的法式文艺片风范,我小时候看过一直到现在还没忘。大家都爱拍杀手,银幕杀手满天飞,能拍出这么性格的实属不易。 
   
  此次对《巴黎谍影》抱有期待,就是因吕克•贝松(人称法国王晶)出手,何况导演莫雷上次作品是《飓风营救》,好看之极。记得以前我写过一篇文字,觉得《飓风》一片的剧本堪称小成本动作片的典范。此次看到新片出炉,自是期待超越,不想一观之下大为失望。 
   
  其实这片名纯粹是出于商业考虑,原名叫做“爱在巴黎”,但要又是“巴黎”又是“爱”的,想必观众抱的心理期待和动作片也就无关了。因为上次《飓风》拍得潇洒自如大获成功,这次成本进一步加大,不仅各类动作场面层出不穷,还来了两个好莱坞大明星。 
   
  一个是演尽坏蛋的特拉沃尔塔,一个是斯斯文文又带着点邪劲的梅尔斯。冥冥中已有前车之鉴,这几年特拉沃尔塔已然从当年的一线超级明星堕落成隔三差五的票房毒药,这次又请来他,吕克•贝松和他的年轻导演当真有风险意识冒险精神。不过,真的又中招了。 
   
  在各门各类动作片里,一个菜鸟呆瓜搭一个痞子专家,是常见到不能再常见的组合。这两人的表演风格也确实互补,只不过,特拉沃尔塔那种从骨子里透出的张狂总是盖过梅尔斯的低调,这几乎是和前者搭戏时令每个明星都头疼的事,似乎总是避不开表演上的不对等。 
   
  解决此问题的只有过一个人,那就是吴宇森。在他的《变脸》里,特拉沃尔塔不再是风头无两的“天然主角”,因为对手和他一样抢镜,那是尼古拉斯•凯奇。而且吴宇森聪明地设置了一个互换角色的格局,这样两个人至少从分量上也就均衡了。 
   
  特拉沃尔塔的风头,决定了《巴黎谍影》必须向他大幅度地倾斜,只有他自己决定低调的时候,整部戏在这一刻才会变得低调。随之而来的跳脱,让本片失掉了沉稳,也失掉了节奏感——换句话说,明星挤掉了导演的调度空间,这可能是《巴黎谍影》显得冗长的缘由。 
   
  这部电影从视觉上是好看的:巴黎街道风情,好车,俊男,靓女,如《喋血双雄》一般的枪战场面——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一切凑在一起时乱套失序,好像一个人脸上的每一个器官都是精致唯美的,但都挤在一块争夺眼球,结果就不忍卒睹了。我很奇怪,上次《飓风营救》那种既明快又阴沉、一句废话都没有的气质,怎么这次完全找不到? 
   
  直到结尾,两个相爱的人拿枪对峙(郑重辟谣:绝对不是特拉沃尔塔对决梅尔斯,本片不玩基情),男的为了国家安全,毅然决然把女的给崩了,我恍然大悟:这不就是1998年韩国佬拍的《生死谍变》吗?韩石圭打死金允珍那一枪,当时看得我潸然泪下,没想到时隔十来年,故事创意竟被吕克•贝松搬来了。 
   
  顿时我觉得,那些个像极吴宇森作品的枪战场面也不算什么拙劣的模仿了,因为竟连结尾也都找得到形似神也似的出处,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次大杂烩式粗制滥造的拼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