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神号 Poseidon   没有反思的“天灾”足够吗

(2009-06-08 15:03:02)
分类: 独立电影
  从还没有看到《海神号》这部电影开始,我就对各路媒体纷纷将其与当年的《泰坦尼克》相提并论心存怀疑,理由只有一个,《泰坦尼克》的片长将近200分钟, 而《海神号》只有不足100分钟。当然,这样讲绝不等于说短片不能成就优秀的电影,但是对于既要合情合理地推进故事发展、充分完整地刻画人物性格、恰如其 分地铺排煽情段落,还要张弛有度地安排对观众的视觉冲击的一部灾难片来说,区区100分钟显然是不够的。最终,事实证明了我的怀疑。
 
   电影中的灾难来得太快了,影片开始仅仅十几分钟,我们还没来得及融入到新年将至的欢乐气氛中,还没来得及看明白每个人物背后的故事,体会他们的甜蜜、痛 苦、愤怒……甚至还没来得及记住他们的名字,滔天的巨浪就掀翻了海神号。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影片没有塑造杰克与露丝那样的情侣、相拥赴死的老夫妇,也没有 刻画视死如归的乐队,海神号上有的只是盲从无知的一群人和不想坐以待毙的几个人。在占据了影片大部分时间的逃生段落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表现人类智慧的细 节,逃生者不掌握海神号的结构图,也从没有想过穿过一道门、爬过一段管道会不会是死路一条,他们就像蚂蚁一样只知道水来了就要向高处爬,而不可思议的是命 运之神却总是眷顾着他们。尽管逃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诸如螺栓在最后时刻被拧开、与母亲即将阴阳两隔的孩子在最后关头得救之类过于老套的桥段根本无法满 足越来越挑剔的观众的口味。

   今天的《海神号》是根据1972年的《海神号遇险记》重拍的。《海神号遇险记》当年获得了仅次于《教父》的票房亚军和八项奥斯卡提名,但最终仅捧回最佳视 觉效果和最佳原创歌曲两座小金人。之所以如此,想必是该片除了在特效技术并不发达的七十年代以逼真的场景设计、当时难以想象的视觉效果获得认可之外,在思 想内涵、人物塑造、导演技巧等方面并没有突出的成绩。如此看来,三十四年之后的重拍片不仅没有去设法弥补原作的不足,使影片更加丰满完整,反而沿着原作的 老路走得更远,我们甚至可以这样以为,整部《海神号》就是为了那几个惊险的瞬间而拍摄的。
 
   回顾近几年来灾难片,我们不难发现,随着人类认识自身局限和反思科学技术的日渐深入以及生态意识的不断加强,大多数灾难片都蕴含着人类的自醒和对人与自然 关系的重新思考。《泰坦尼克》——巨大的灾难源于人类的盲目自大;《完美风暴》——主人公们的悲剧中包含着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身上的那种精神; 《后天》——如果人类继续肆意破坏环境世界末日就离我们不远了……几乎没有哪一部影片所表现的灾难是一次完全的天灾,几乎没有哪一部影片不是在强烈的视觉 冲击背后还要引发观众们深入地思索。但是《海神号》却恰恰与之相反,海啸是“纯粹的”,灾难是“纯粹的”,数百名死于海难的人们除了让我们感叹“命运不济 ”之外竟然不能引起我们任何的悲痛与反思,而我们却能够分明地体会到影片对于利用高科技特效手段表现人类灾难的迷醉。
 
   电影的编导们显然是忽视这样一个问题,即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故事内核缺乏张力、以特技取胜的影片都没有能够真正得到人们的认可,更何况今天已被视觉盛宴 惯坏了的观众。他们早就通过各种途径知晓了电影特技效果的制造过程,知道了哪些镜头采用了微缩拍摄法,哪些又不过是电脑狂人的指间游戏,所以妄图单纯以特 技取悦观众的影片,就像泄了底的魔术和被“刨了活”的相声,毫无魅力可言。
 
   因此,我们真的没理由为《海神号》拍手叫好。原因很简单,如果灾难片不能让观众们意识到故事中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正在“遭受不该遭受的厄运”并反思该如何 避免厄运的再次降临的话,影片就是失败的。还有,特技是吓唬不了人的,我们见识过“9·11”事件,见识过印度洋海啸,也见识过印尼日惹地震,现实生活或 许比虚假的幻想更具有震撼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