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雀》:满眼尽是好风光
(2009-05-17 00:13: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独立电影 |
《文雀》,是杜琪峰写给香港的一封情书,联想到很多导演们都是幸福的,特别是那些大家,可以“假公济私”,用电影传递自己的一份情谊,比如周星驰借《功
夫》完成了自己对李小龙和儿时梦想的祭奠,张艺谋则通过《千里走单骑》,请来偶像高仓健。说起来,另外一部偷盗片经典《纵横四海》也算是吴宇森写给偶像特
吕弗的情书。
整篇《文雀》,剧情非常简单,简单到可以去忽略它,这样便可完全把心思沉醉在出色的音乐上,还有怀旧的色调以及让人眷恋的环境,辰光。特别是音乐的先声夺人,是最为电影加分的部分,从当初看预告片的时候便已印象深刻,另外节奏上的轻爽畅快,也让整个观影过程及其舒服。
熟悉杜琪峰的话,这部电影的风格是很惯性的,与过去比无甚突破而言,感觉到什么地方挠你一下胳子窝,让你会心一笑,都是八九不离十。看过之 后,就想说,大哥,你又来这一套啊,不过熟悉归熟悉,但是还没有到厌烦,看着就是受用,看过这些聪明的“小伎俩”有种解码的快感,或者像与老友之间的心有 灵犀感觉。另外一些偶然的元素都让人有感其故伎重演,比如说片中出现的那个背包小孩,会轻而易举的想起《PTU》里的那个骑车子的小孩。
最后各路人马的齐齐登场,更是杜琪峰的拿手好戏,不过这次还是让我想起与《PTU》的结局相像之处,这个相像是指一些慢镜头的地方,和空气中的氛围。有时候想,他的结尾戏是不是都是放到杀青的时候拍,拍完了就可以吃个团圆饭,人都到齐了。
台词部分,也不离外,一贯的干脆扼要,不像徐克式的话唠,电影开头很长时间都是音乐,动作在带动剧情的发展,让人眼巴巴的等着谁开口说句话, 等调足了胃口,迎来的是几兄弟家长里短,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但是都暗藏机关和幽默,这些对话必须在具体的环境里,这个也是杜琪峰的一大特点,只有把他的台 词与环境,与前后的衔接,才能领会其妙处,这点上与徐克不同,徐克作品的台词即便单独的提出来,也可以铿鏘有力,在理解上不会出现什么偏差(大多情况都如 此,这里就不列举了),或者说徐克的台词是太书生意气,是可独立表意,它是徐克为了一己之念强加在剧情上。当然这两种风格,无优劣之分,分别代表着两种快 感,一个畅快淋漓的痛爽,一个是会心会意的暗爽。
话说《文雀》作为杜写给香港的情书,前前后后写了四年,借由文雀这一行业的式微,表达对于逐渐逝去的那个香港,杜琪峰是不舍的,但是作为历史洪流下的个体,却又无能无力,能做的唯有拿起镜头去记录她。
而创作了四年的作品,剧情上给人以游戏之感,不免让人狐疑,四年的时间创作,与如此这般的剧情是不对等的。但是在这里,我认为,以银河创作组 的能力,想把剧情编的复杂和跌宕起伏,应该不是难题。难题是如何传递出对于逝去的眷恋、不舍和记忆,那份情怀才是重点。想到一个典故,说顾恺之画人数年不 点睛,友人问其何故,他回道:“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杜琪峰在这四年里,一定一直在找他的感觉,找他的阿堵之物,遗憾的是,找了四年也未能让人满意,至少是对我而言,电影更多的是作为动态的画面 承载着记忆的作用,带着几分诗意和浪漫,因此并未深层次的挖掘,或者说精神层面的提取,这样的结果便是看起来很轻松,像当年看《纵横四海》一样,放下包 袱,好好的欣赏一道好风景便已足矣。
不仅剧情简单,另外人物角色是让位于环境的,或者说物主人次,你看任达华在香港的街头的肆意游荡,带着我们一起去看风景,还有片末出现的多幅黑白相片,都是为了突出杜对香港的感情。而这些却已逐渐消失不在,留下的只是光影。
最近经常听许冠杰的歌曲,有首《洋紫荆》就很像《文雀》带给我的感觉,当许冠杰唱出“永远是原状,香港!”的时候,在看今日的香港,让人唏嘘 不已,这个普天同梦的时代,经济代表一切都时候,那个原状、独特的香港正慢慢的消失,在这里,只能矫情的说声说港片幸有《文雀》,幸有杜琪峰。不仅香港如 此,一切独特的何尝不是如此。。。
洋紫荆
许冠杰
霓虹灯光 购物天堂 自由都市
百业繁旺 捕鱼小岛 遍历风浪
在地球一小角 却负名望
在东方 有粒珍珠闪闪发光
外地人都向往要看看
这独特社会香港
在香港 你我的家乡香港
艳丽洋紫荆到处盛放
满眼尽是好风光
为未来香港 抱着希望
共谋方法 使它永安
路仍康庄那有惊惶
望齐心一致再破万重浪
在东方 有粒珍珠闪闪发光
为未来香港再努力干
不断地发展使它更光
互相帮 困境风波一起去挡
让洋紫荆永远盛放
永远是原状 香港!
愿明天香港也是天堂
定能看得见一点曙光
整篇《文雀》,剧情非常简单,简单到可以去忽略它,这样便可完全把心思沉醉在出色的音乐上,还有怀旧的色调以及让人眷恋的环境,辰光。特别是音乐的先声夺人,是最为电影加分的部分,从当初看预告片的时候便已印象深刻,另外节奏上的轻爽畅快,也让整个观影过程及其舒服。
熟悉杜琪峰的话,这部电影的风格是很惯性的,与过去比无甚突破而言,感觉到什么地方挠你一下胳子窝,让你会心一笑,都是八九不离十。看过之 后,就想说,大哥,你又来这一套啊,不过熟悉归熟悉,但是还没有到厌烦,看着就是受用,看过这些聪明的“小伎俩”有种解码的快感,或者像与老友之间的心有 灵犀感觉。另外一些偶然的元素都让人有感其故伎重演,比如说片中出现的那个背包小孩,会轻而易举的想起《PTU》里的那个骑车子的小孩。
最后各路人马的齐齐登场,更是杜琪峰的拿手好戏,不过这次还是让我想起与《PTU》的结局相像之处,这个相像是指一些慢镜头的地方,和空气中的氛围。有时候想,他的结尾戏是不是都是放到杀青的时候拍,拍完了就可以吃个团圆饭,人都到齐了。
台词部分,也不离外,一贯的干脆扼要,不像徐克式的话唠,电影开头很长时间都是音乐,动作在带动剧情的发展,让人眼巴巴的等着谁开口说句话, 等调足了胃口,迎来的是几兄弟家长里短,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但是都暗藏机关和幽默,这些对话必须在具体的环境里,这个也是杜琪峰的一大特点,只有把他的台 词与环境,与前后的衔接,才能领会其妙处,这点上与徐克不同,徐克作品的台词即便单独的提出来,也可以铿鏘有力,在理解上不会出现什么偏差(大多情况都如 此,这里就不列举了),或者说徐克的台词是太书生意气,是可独立表意,它是徐克为了一己之念强加在剧情上。当然这两种风格,无优劣之分,分别代表着两种快 感,一个畅快淋漓的痛爽,一个是会心会意的暗爽。
话说《文雀》作为杜写给香港的情书,前前后后写了四年,借由文雀这一行业的式微,表达对于逐渐逝去的那个香港,杜琪峰是不舍的,但是作为历史洪流下的个体,却又无能无力,能做的唯有拿起镜头去记录她。
而创作了四年的作品,剧情上给人以游戏之感,不免让人狐疑,四年的时间创作,与如此这般的剧情是不对等的。但是在这里,我认为,以银河创作组 的能力,想把剧情编的复杂和跌宕起伏,应该不是难题。难题是如何传递出对于逝去的眷恋、不舍和记忆,那份情怀才是重点。想到一个典故,说顾恺之画人数年不 点睛,友人问其何故,他回道:“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杜琪峰在这四年里,一定一直在找他的感觉,找他的阿堵之物,遗憾的是,找了四年也未能让人满意,至少是对我而言,电影更多的是作为动态的画面 承载着记忆的作用,带着几分诗意和浪漫,因此并未深层次的挖掘,或者说精神层面的提取,这样的结果便是看起来很轻松,像当年看《纵横四海》一样,放下包 袱,好好的欣赏一道好风景便已足矣。
不仅剧情简单,另外人物角色是让位于环境的,或者说物主人次,你看任达华在香港的街头的肆意游荡,带着我们一起去看风景,还有片末出现的多幅黑白相片,都是为了突出杜对香港的感情。而这些却已逐渐消失不在,留下的只是光影。
最近经常听许冠杰的歌曲,有首《洋紫荆》就很像《文雀》带给我的感觉,当许冠杰唱出“永远是原状,香港!”的时候,在看今日的香港,让人唏嘘 不已,这个普天同梦的时代,经济代表一切都时候,那个原状、独特的香港正慢慢的消失,在这里,只能矫情的说声说港片幸有《文雀》,幸有杜琪峰。不仅香港如 此,一切独特的何尝不是如此。。。
洋紫荆
许冠杰
霓虹灯光 购物天堂 自由都市
百业繁旺 捕鱼小岛 遍历风浪
在地球一小角 却负名望
在东方 有粒珍珠闪闪发光
外地人都向往要看看
这独特社会香港
在香港 你我的家乡香港
艳丽洋紫荆到处盛放
满眼尽是好风光
为未来香港 抱着希望
共谋方法 使它永安
路仍康庄那有惊惶
望齐心一致再破万重浪
在东方 有粒珍珠闪闪发光
为未来香港再努力干
不断地发展使它更光
互相帮 困境风波一起去挡
让洋紫荆永远盛放
永远是原状 香港!
愿明天香港也是天堂
定能看得见一点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