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电影、电视里看到的各种武侠动作,看到的各种武功,要相信自己,那纯粹就是胡说八道,瞎扯,你用什么你能想到的烂词描绘它都行。那么,有人会问,那为什么这个东西会存在,存在的道理很简单,因为那是戏剧,戏剧是什么?戏剧就是编的,哄自己玩的,娱乐的,有人非要说戏剧可以表达什么,那就表达什么吧。
你要相信一个武打明星在街上和人打架,与普通人斗殴不会有大的区别。就是打架,绝对不会飞来飞去,更不会摘片树叶伤人什么的。
戏剧存在有它的合理性吗?有,比如,戏剧中,拿着个花里胡哨的鞭子一举,戏子大腿一抬,花脸一亮,眼一瞪,吼一嗓子:“打马去也。。。。。。”
在舞台上转一圈,回来,再来个姿势,又吼道:“这一千里。。。。。。。”
这是戏剧,存在在舞台上可以愉悦我们,乃至启发我们,但是存在在生活中,就是神经病。我们万万不要相信,这个人抬腿兜一圈就是一千里地。
戏剧里有武戏,锣鼓家伙一通敲打,舞台上,武生们跟头翻来翻去。主角后背插满花旗子,手拿花枪或者花刀,脚下踩着老厚的松糕鞋,一边杀人,不停地摆姿势,这是表现战争。
我们当然不相信战争就是这个样子的。战争拼的是力量,是科技,是智慧,是团结等等。
所以,我们当然也不要相信武侠片中为我们描绘的那些场景。可是,不是我写了篇文章,大家就不信了,就是因为国人越来越相信这些个东西,而且搞的全世界都以为中国就产这个,所以,才有了这篇文章。
好象这些年外国人一看中国人,就担心这个人有中国功夫。生怕他飞起来,把自己打一顿,不少中国人一听这个,就觉得心里挺爽。这应该归功于中国的功夫电影。一提中国电影,就一定要和功夫片搞在一起。其实,我不觉得有多光荣,因为我知道,电影上都是骗人的。
最早的起因应该是在香港,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写武侠小说的人了。首先要解释的是一个误解,那些写武侠小说的人文学功力很好。这个要看怎么说,跟现在的人比,那点东西确实唬人,但放在一个文字工作者的角度上看,不算是什么正经东西。一个二流报纸的撰稿人水平而已。
写那样的东西,我觉得只有两个可能,首先是为了赚钱。其次是表达一下自己并不高明的人生观而已。
香港的武侠电影曾经令我的童年和少年充满了遐想,也令我知道了国人当自强的道理。这是它积极的一面,可是随后就显示出它误导国人的一面来。
逐渐长大的年轻一代,乃至不太读书的诸多中年人开始相信僧人就是拿着禅杖四处挑衅要和人打架复仇的人。我曾亲近过一个禅宗寺庙的主持,一个政府干部郑重地问我,这个师傅会不会武功。
就象我们的戏说清史,很多人不知道历史是什么了。
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无奈。不知道长此以往,会是个什么局面。胡说八道的功夫,瞎扯的历史,胡诌的人物。当我们都冠之以娱乐二字的时候,大家就都原谅了这些文化怪胎。
跟香烟差不多,香烟还理性地在烟盒上标明吸烟有害健康。可是,这些文化娱乐产品却一个标记都没有。过去很多电视连续剧还标注有“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的字句。
现在好象少了,不这么标了。意思是,你就看吧你。真的假的就别管那么多了。
会有人问,你深究这个干吗。
是因为看着无知,就忍不住,也许过几年就忍的住了。还有人会问,国外不也有蜘蛛侠、佐罗、超人什么的吗。而且西方电影还大量借鉴中国功夫的一招一式。好看啊。
我不愿意把西方人都往坏处揣测,我认为很多西方人是明白的,他们自己知道,自己明白,但不见得就要告诉你。或者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告诉你。比如说,施瓦辛格是个硬汉子吧,但没有哪个西方人想到让他去阿富汗的崇山峻岭里去打反恐战争。
当然,还有人会说,也没有人让咱们的功夫明星去前线打仗啊。
这得这样分析,要看什么样的民众,当我们的民众普遍开始相信电影功夫以及书籍中描绘的功夫时,并成为主流娱乐产品的时候。就有危险,对这个国家,对这个社会就有危险。
还记得刀枪不入吗。
有一个码头,有几个街头卖艺的艺表演技艺的时候,大家去捧个场扔俩钱就可以了。万万不要请回家,当宝供起来。然后在请进庙堂里,然后再冠艺术家什么什么的名词,人为地让其成为一代年轻人的精神领袖。那样就危险了。
从上到下就曾经相信他们能抵挡洋枪洋炮。结果呢?
现在,可以从海上发一颗导弹,几千里外,直接将某个山沟里的家伙干掉。
这是我们所面对的世界。要面对他。
精神也很重要,但精神的就是精神的,要和物质科学地区分开。不管是谁的思想武装的军队,用小米加步枪勉强可以抵御飞机大炮,但是用大刀长矛,那不光是找死,也是找乐。
错不在某个艺术形式,或者戏剧形式,错在我们误解了戏剧的概念。
顺便再区分一下中国武述的概念,我对“中国武术”充满了敬意,她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健身、表演、搏击、乃至修养心性的一种技艺,由术及道。
“中国武侠”,我一直搞不清这是个什么概念。是酷爱打架复仇的小流氓,还是身怀绝技但整天不知道要干点什么的那类人呢,还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呢?一直以来,我听说过侠义文化的说法。但我不知道侠是什么。我所了解的历史中,令我们肃然起敬的英雄人物中没有几个跟武侠能挨的上的。
“中国武功”,这个提法就更扯了,武侠小说里好象提两种人,一种是会武功的,一种是不会武功的,会的就可以飞檐走壁,可以打架,杀人,不会的就只能做个老实人,别人杀,不会飞,只能在地上走。也没有特殊力量,用手掌开个山,劈个石什么的。
用这个概念衡量,好象中国人都没有武功。
非要说有的话,奥运会就在北京开了,举重,跳高,体操,跑步乃至打架之类运动项目都有。有也在那里能看到。
别的地方都是胡说。
武侠批判
是武侠批判,而不是武术批判。
有个禅宗的小公案,一个已经觉悟的大禅师耳传心授地教导他的一个弟子,绝对禁止他看一部著名的经典。这个弟子就依师傅的教诲不看这部经典。但是,有一天,他看见师傅在看,于是就问,师傅,你不让我看,你自己干吗要看。师傅说,咱俩的眼不一样。弟子问,我们的眼怎么不一样。师傅说,你的眼厉害,连牛皮都能看穿。
这个公案很能点拨我们目前关于武侠上的心智。
有一点要做个区别,武侠小说和经典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里只是做一个比喻。所有的武侠小说都是用来娱乐的,不是用来开启心智的。遇到心智本来就差的,反而会障蔽心智。
金庸在我眼里是一个小说家,一个报人,很能写,有才华,文字功底很深,阅读量很大。和中国大地上那些多如牛毛的作家们一样。是一个普通作家。他不是大侠,也犯不上称他为金大侠,如果生活一定需要我做一个实验的话,我愿意做一个实验,找一个体院一年级的学生与金庸先生当街斗殴。
我,包括我们所有深陷武侠梦幻的人们都应该亲眼看到结果。
这篇文字里有对金庸先生不敬的地方,实属无奈,也请求老人家的谅解。文至于此,是希望公众能有一个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前些日子,金庸去四川,一个普通作家的旅游,竟然被演绎成如此的闹剧,什么“华山论剑”,什么当地组织武术机构与之切磋,还提出什么峨眉派经常在金庸的小说里被写成反派,现在的掌门人表示了异议。
最近我还在报纸上和网站上见到有习武者声称打狗棍还降龙十八掌还存在。我不知道这是一个习武者的梦话,还是一个记者成心的调侃。或者我们这个民族就应该沉浸在这些子乌虚有,胡编乱造的技能中去呢。
刀枪不入都被历史验证过,何况这些更加离谱的技能。
京剧中有一个情节,一个大花脸,将一只花哨的马鞭放在裤裆下面,然后转几圈,做几个造型。舞台上表现的是一个将军在骑马。
京剧作为国粹,她是一门舞台上的艺术。和生活是没有关系的,如果一个小孩子也学着这样把一个笤帚放在裤裆下做骑马状,那是可爱,要是一个成年人如此的话。就不合适了。
舞台是舞台,生活是生活。
这也是武侠和武术的区别。
武侠是一个艺术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供我们娱乐,而武术是祖先留传给我们的用于强身健体,搏击,观赏(与现代体操的功能相当)的一门技艺。这门技艺在民间都可以看到本来面目。至于武术能够练习到什么样的境界,这就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了,我不排除个人的刻苦和长期的练习可以获得超出常人很多的特殊能力。
但这种能力是个人的修为,现实中对整个大众群体没有太直接的意义。一百多年前,八国联军从塘沽打进天津,过杨村,进紫禁城。这段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中有一个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每次八国联军打进中国的人数,区区只有几万人。
按照我们现在的思维逻辑,几万人,当时的天津人口和北京人口,广大军民团结起来别说大刀长矛了,一人一板砖就将他们砸死在渤海湾的滩涂上了。何况,中华民族还有那么多的武林高手,他们踏雪无痕迹,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来无影,去无踪。。。。。。
艺术是艺术。现实是现实。
现实早就告诉我们,科学精神,团结精神是获得胜利的最好武器。一百多年来这个民族所面对的所有苦难都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任何幻想和梦话,哪怕是具有超常想象力的感染力的艺术也拯救不了自己。
那武侠对我们具备积极的意义吗。当然,武侠的积极意义在于她的精神。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成龙、李连杰、李小龙等等这些中国人心目中真实的武术高手,他们对社会的真正积极的意义不是他们本人的身手,而是他们在戏剧里所传递给我们的那个精神,坚强,勇敢,善良,正义。
这些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民族所需要的。
如果我们一定要理解成武侠是中国的国粹,那就糟糕透顶了。我不觉得目前的那些关于武侠的种种传奇说法是调侃,是公众的娱乐。我认为这是一次颠倒的集体梦语。
何况这些梦一样的文字都写进了教科书里。别说现在的学生了,我遇到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已经工作了很多年的政府官员,听说某个高僧之后,立刻就问,他有没有功夫,他有没有轻功。
想看功夫,就应该去奥运会上去看。而不是在这里胡思乱想。从这个角度上,我对教科书里写进武侠内容,深感忧虑。但要是写进美国的教科书我是一点也不着急的。我认识的两个十九岁的美国中学生,他们所具备的历史知识、宗教知识、政治知识远远超过我的想象。说老实话,真的挺惭愧的。我三十好几的人了,和这两个小屁孩谈论中东历史和现状的时候还得从他们嘴了获得更多更新的观点和见解。
而且他们九岁家长就教他们使安全套了。那么我们的孩子呢。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还在应付没完没了的考试吧。
把武侠写进教科书,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不写进去,他会在社会上看到。没有什么对与错的。武侠没有错,而是我们的眼睛错了。
关于霍元甲的故事,我看多那个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电视剧,也生活在这个中国武士的家乡天津。我有幸看过一个天津儿童艺术剧院演出的木偶剧《少年霍元甲》,讲述的是一个少年如何不畏强暴,勇敢、善良和正义的故事。和成年后的霍元甲精神一致。
舞台和文学必然要对一个技能进行夸张和渲染,那是艺术和需要。如果还原一个真实的霍元甲,他作为天津郊区一个普通的少年,勇敢,坚强,并且刻苦练习了体能、搏击的技能。走向社会,正遇到一个动乱的社会,霍先生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和自己自幼刻苦学习的搏击技能在一次著名的搏击对抗中,击败了一个俄罗斯的搏击选手。令当时低迷的中国人的士气为之一振。
至于我们看到的舞台上眼花缭乱的武术搏击姿势和漂亮的身手,那是舞台而已。在电视里看到的那些散打比赛和我小时候在街头看到的斗殴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多了一个裁判而已。有了很多规则而已。
对于中国武术,我是充满敬意的,小时候曾经跟随一个传统武师学习武术,他教会我一些拉韧带,蹲马步之类的常识,还教了一些套路,确实也有不少实战的手法,但这些对我的生活没有什么意义,比如猛踢别人睾丸而能迅速制服别人的手法,在我少年时期,没有一次敢用过。和一个没有学过武术的普通少年斗殴时,就显不出什么长处来。
但是,武术的学习使我自幼接受了一个传统教育,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否则师傅是不会放过你的。
师傅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因为他没什么文化,他的意思我总结是,学武术,就是学做人。
后来在报社里那些识文断字的老师们也这样总结,说做文,就是做人。
《少林寺》在公众的心目中,由于武侠的无知演绎,已经把他演绎成了一个专门培养斗殴人才的场所,那些老僧们全都参与社会上的勾心斗角,哪里是修身养性,参禅悟道、普度众生的佛门清净地了呀。
面壁的大修士达摩是一个有着极高证悟和修为的从印度来的高僧,一个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思想的禅宗祖师。
只是,我们的下一代对此知道的越来越少。
他们都以为,那是一个武林高手。
“天龙八部”是佛经里的一个词,是佛陀对众生中的一部分的描述,最先是梵语,后来被精通梵语和汉语的高僧翻译成古代汉语。一个词而已,与武侠没有关系,与武术没有关系。
有人觉得有关系,那是因为眼睛太厉害,心也很厉害,厉害到牛皮都能看穿,厉害到连这都能妄想胡扯到一起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