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伞见证乡土中国走向城市文明
(2010-07-31 09:33:43)
标签:
杂谈 |
盛夏的江南,时有雷雨光顾。为了避免没带伞的观博游客雨中狼狈,世博会浦西城市最佳实践区周边的城市文明服务站点推出了“爱心漂流伞”出借活动。“爱心漂流伞”通体蓝色,上面有“用心承诺、用爱负责”的字样,服务对象是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借用不需要押金,归还也不必回到原来的站点,这也正是“漂流”的含义。这样的爱心传递没有监督,靠的就是市民的自觉自律。一般游客在5到7天内会主动归还,既是自身文明素养的体现,也是对其他游客负责。
除了爱心伞,世博园里还有爱心折凳。蓝色的简易折凳,为游客游园等候或者疲惫时小憩提供了便利,也省去大家携带塑料布、报纸等休憩用品,便于更好更环保地利用资源。游客领取折凳使用后,转赠给其他有需要的游客,在折凳转赠的同时,也传递了一份爱心。
爱心伞、爱心凳大体一样,组织者对于借伞人、领凳者的监督几乎为零,就像是无人监考的赛事,那些自尊并且对其他游客负责的人,靠着自觉自律来遵守承诺,及时转赠或者按时归还。这种无人监督的自觉自律,其实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特征,传递着公益、共融和爱心,更体现了城市人共同维护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我们公认的好的东西。
如果说乡土中国是样一个固守土地、重视血缘、亲近熟人、差序格局鲜明的古老社会,那么城市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地缘、业缘重于血缘,人与人之间相对游离,乡土社会最看重的亲缘关系,在这里没有那么大的舞台,或者说至少不具有多少建设性的作用。于是,没有了祠堂、族长,有的是公园、广场、下水道、居委会、志愿者等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城市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式,更强调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更强调善待陌生人,因此更突出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可能人们会历数城市文明带来的种种不和谐不文明,比如: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但是,也正是城市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并且引发了人们关于全球性问题的反思,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比农村居民更深刻地意识到垃圾分类的必要性,认识到破坏生态带来的危害,认同精神生活的价值,知道要硅谷也不能丢掉绿水青山的大自然。城市文明的自我修复缓慢却一直没有停滞,而与此同时,以熟人社会为基本特征的乡土中国在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远离今天的时代。开明的乡村老人也早已不希望子女“父母在,不远游”,而是鼓励孩子志在四方,扩大生活半径,走得越远越好。倡导“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的世博园,当然更要张扬城市的先进文明,呼吁爱心漂流,让这种体现城市价值观的无人监督的自觉自律,飞扬到世博园的内外,延续着人们对陌生人的体谅关爱,对大自然的呵护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