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幻象成现实 有梦终须圆
(2010-04-09 09:28:23)
标签:
杂谈 |
1910年,一位32岁的名医陆士谔在一次征文中写出了一篇2万字的幻想小说《新中国》。在书中,作者以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描绘了上海人“陆云翔”(其实就是作者本人)醉酒之后的一个梦境:租界早已收回,法庭律师都是中国同胞,马路宽广通畅,洋房鳞次栉比,那些傲慢的洋人不敢再歧视华人,变得彬彬有礼。不仅如此,他还梦见“万国博览会”在浦东举行,为了方便市民参观,在上海滩建成了浦江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地铁。“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后来,主人公被门槛绊一跤跌醒,才知是一场梦。明知是梦,他却说“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
今天看来,这哪里是梦?分明是一个神奇的预言,是对于中华百年振兴的殷殷期盼!作者以睿智的头脑、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想象,以及对大中华综合国力的准确估计,加上层层推理,构想出这样一个百年奇梦。整整100年过去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胸怀振兴中华的梦想,始终不服气,不放弃,抛头颅,洒热血,以百折不回的勇气和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换来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也迎来了中国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当年陆先生梦境中的过江隧道、地铁、跨江大桥,以及所有当时看来“乌托邦”一般的景象,大多数已经在今天变得触手可及。
人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人人渴望更美好的生活。作为一个“70后”,我听父辈讲过,“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曾经是那么遥远,四个现代化、2000年、地铁、网络、奥运,也曾经是梦,对于出生在乡村的我,有的甚至连做梦都不曾梦见过。但是,我和我的同龄人一样,在理想主义的簇拥下长大,为了自己的理想,至少是小我的幸福生活一步一步地奋斗过,付出过。我的一个同学,家境贫寒,初中毕业选择了考师范学校,为的是早日解脱父母家人的经济精神负担。但是他不甘平庸,立志改变命运,中师毕业又报名考取大专,而后续本,而后研究生,当他终于如愿以偿到省城一家高校任教,学校分给他一套两居室的单元房房子。从没有过自己独立的房子的他拿到钥匙当晚,夸张地抱着钥匙睡了一夜……
也许,当年陆士谔关于新中国的梦想,和我们身边那么多打工者、求学者关于城市的梦想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有梦终须圆,新上海、新中国的百年奇幻可以成为现实,农民工、农家子弟融入城市的梦想怎么就不可能实现?!只要真正付出努力,不折不扣,锲而不舍,一定会有梦想成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