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女儿是跳过小班直接上中班的,有些急功近利的我们刚刚把她从乡下姥姥家接过来,就直接送她上了中班,而且还是第二学期的期末。由于中途进班,缺少集体生活的历练,她又年龄偏小,在老师眼里有很多小“刺”。六一前排演节目,她个子小被安排在第一排,老师几次反映她动作不够规范(当然先夸孩子有时自创舞蹈动作),我们都一笑置之。六一当天,我们一家三代人特意一起到场为孩子加油。表演完毕,她趴在我肩头,悄问“我表演的好吗?”本来想直言她偶尔有些动作不够合拍,却转念一想,轻轻地反问一句“你说呢?”
她小脸红彤彤的,贴在我耳朵边说了1个字:“好!”我于是把所有应该“鞭策”的话咽了回去,陪伴她过一个快乐放松的六一。
又过了几天,老师向她妈妈反映孩子画画有些跟不上。孩子妈妈回来问我怎么跟孩子说,我也首先觉得应该直言相告,后来又转弯了。我对孩子说:“老师夸你画画不错,进步大。”大约孩子自己也已经开始在同龄人中间比较作业吧,她蛮可爱地说:“我没有觉得画画比别人强啊!”于是我们夫妻相对一笑,说:“那就主要跟自己比啊,天天进步,肯定能超过不进步的人!”
至今,女儿都是一个自信的孩子,小学阶段的画画成绩最差也是“好”,“很好”频率挺高。
曾经看过一幅漫画,名字叫《锤子和锁子》。画中之意就是锤子敲锁子不得法,要设法找出钥匙。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有一句很有名的短诗: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照我看来,这钥匙就是欣赏、鼓励和信任。
如此看来,我们平时的每一思每一念都影响着我们的自身和周围。我们内心常常保持善念,自己其实是最大的受益者。而今天,我们身边常常充斥着“郁闷啊”“比较烦比较烦”的抱怨,在网络中甚至常常有人动不动恶语相向,缺乏建设性和接纳的力量,把自身的负面情绪随意散发到网络和现实空间。古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凶相六月寒”,人与人之间的接纳心、建设性的善念会使生活、世界变得美好,而恶念则使他人和自己的情绪一起变得丑陋。多么希望更多的人发出善念,更多欣赏、鼓励和信任的思维,因而更具令人惊喜的神奇的力量!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