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巴掌大的小书,翻开来,上面是黑白的画面(多数是剧照),底下配着两行文字解释。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的最爱。小人书不象全文字的读本那么枯燥,一册在手,美得让所有的小朋友流口水,可以忘掉好多好多的游戏与玩耍。而大人们也乐得个清静,保不准还能让邻居的大叔大婶夸上自个家的孩子一两句,“瞧这孩子多听话,多认真。”
但是那样的小人书太少了!!!虽然未必都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但19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前期出生的大多数人,都有一个拮据苦涩的童年。1972年出生在农村的我,对于饥饿没有太深的记忆,尽管副食很少,但是我们也没有象今天的孩子一样被培养出对于副食零食的超强欲望和吸收能力。我小时候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没有书可看。能够把零钱攒起来,走遍小城找到难得一见的书摊,三分钱一本租来过过瘾,简直就是农村孩子的“天方夜谭”。
那时,同学的爸爸翻看《啼笑因缘》,刚刚四年级的我也拿来“生吞活剥”,邻居爷爷一本《七侠五义》,成为我放学后常常到他家写作业的理由。广播里听《说岳全传》《三国演义》永远都不解渴。今天想起来,我那时虽然内向,不太活泼,不过却乐于走亲戚。因为有可能在亲戚家里有新发现,找到一两本适合我看的书“解痒”。可惜那时的亲戚家也都没有什么书,记忆中陆续找到过一本《解放军文艺》,一本《民间故事》和一本《尊孔和反孔斗争的故事》。最后一本因为书名里有故事二字就以外好看,结果大失所望,对于小学生的我几乎没有啥故事性。我能够马马虎虎看懂的,也就是电影版的《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陆游》等等。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