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半月前结束的第29届奥运会不同,全世界人们目光大都不是停留在奖牌榜上各国的位次。在追求“超越、融合、共享”的残奥会竞技场上,人们更关注残疾人在超越自我、超越极限的同时如何实现生命、尊严的融合,如何实现欢乐和价值的共享,关注赛场内外温情和人性的点点滴滴。也因此,残奥会赛场上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友情、亲情、爱情的轶文趣事,让残奥会成了一场盛大的全世界残疾人的亲情嘉年华。
十号举行的坐式排球比赛中,斯洛文尼亚女队员埃米莉虽然一共上场4次,时间加起来只有10分钟,但她依然对比赛高度投入。要知道,她今年已经69岁了,是本届残奥会年龄最大的运动员。因为对排球的热爱,受伤致残的她在多数老人选择在家静养的56岁高龄开始练习坐排,十几年来从不言放弃。比赛间隙,埃米莉主动承担很多球队的琐事,帮队员递饮料,让更严重的肢残队友搭住她的肩背充当拐杖。在队里,埃米莉是精神领袖、是主角。每天早上,她还像为慈祥的妈妈一样,为所有队员准备咖啡。而排球队也就像一个快乐的大家庭。
9日的残奥会“鸟巢”女子百米赛场上,发令枪打响。巴西盲人选手阿德里娅•桑托斯在丈夫兼领跑员的拉斐尔牵引下,起跑、加速,冲刺,最终获得一枚铜牌。虽然目光无法交流,但是夫妻二人在一段绳子的“牵引”下,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是如此的默契与和谐。作为一名全盲的田径运动员,黑暗中冲刺的艰难可想而知,但爱情给她黑暗中的生活带来了阳光。在拉斐尔引领着妻子登上了领奖台的那一刻,谁还会在意这枚奖牌究竟是金牌还是铜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义,在全世界面前得到了最深情最动人的演绎。
同样是这一天,伊朗残奥足球运动员在同英国队六十分钟的激战取得完胜之后,集体跑向北侧边线,彼此揽着肩头站成横排,然后集体双膝跪地,以中国人的礼仪庄重而又热烈地向看台上为他们加油的中国观众表达感激之情。意外的举动,令现场观众先是一愣,随即报以更热烈的掌声与吶喊。
在十号的男子团体竞速赛比赛中,捷克队获得了团体铜牌。捷克名将伊日·耶热克打趣说“我正在收集所有的奖牌,现在就差铜牌了”,这不,一枚“铜镶玉”如愿挂在了他脖子上。伊日在北京残奥会上获得男子个人追逐赛金牌、一公里计时赛银牌及团体竞速铜牌,是唯一一名集齐奖牌的自行车运动员。在这里,金、银、铜牌早已成了一种自己曾经参与、带来生命中的美好享受的纪念品、成了凝聚自己劳动心血和重要艺术价值的收藏品。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