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撰文指出:“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是用身体和意志,证明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用精神和毅力,表现自己的人格尊严、突破生命局限的志气和勇气。”诚哉斯言!看看残奥会的起源和曲折发展,就不难理解。可以说,残奥会的历史,就是残疾人自强不息历史的浓缩。
残奥会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二战在掠夺了大量无辜生命的同时,也造成了成千上万的士兵和平民的残疾。欧洲战场上的伤残士兵自发组织起来进行康复活动,就成了现代残疾人体育运动的雏形。二战结束以后,1948年英国斯托克·曼德维尔国立脊髓损伤中心举办了残疾人体育比赛,当时只有16名坐在轮椅上的伤残士兵参加,此后该比赛每年举行一次。几年以后,由于荷兰运动员的参加,该运动会演变为国际性体育活动。而到1960年,罗马夏季奥运会闭幕几天后,来自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名残疾人运动员也聚集罗马,参加了首次世界残疾人运动会。尽管当时就连无障碍设施都非常不完善不完善,轮椅运动员还需要其它人搬运上下楼梯,国际奥委会也不承认所谓的“残疾人奥运会”,但是,残疾人运动员还是凭借着自己的顽强、进取,成功地使运动会跨越国界、洲界,成为世界性体育盛会,因此这届残运会再0多年后也被追认为第一届世界残奥会。
1960年罗马残疾人运动会后,每逢奥运会召开,残疾人也会在当届奥运会结束之后不久,在同一地点召开自己的世界运动会,运动项目、参赛运动员、教练员数量也与时俱增,比赛安排也日益规范。这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主办者也积极地在奥运会结束后举行了残疾人运动会,日本国还特意成立了日本残疾人运动协会;1968年在以色列举办的残奥委会在多方面实现飞跃:运动员分级制度中采取新的规则和制度,比赛项目首次达到9个大项:田径(田径赛事,包括铁饼、铅球、标枪和投掷)、篮球、射箭、击剑、草地保龄球、桌球、游泳、乒乓球和举重。终于,到1984年,国际奥委会正式认可了“国际残奥会”作为自己的一部分在夏季奥运会之后举行。这是残疾人运动员和全世界在文明和进步的道路上迈出的重大步伐!
在被国际奥委会正式接纳之后,88年汉城残奥委会是一届开创了残奥委会历史的运动会,这届残奥委会为参赛运动员提供了与奥运会运动员相同的设施和场地来进行比赛。汉城残奥委会组委会与汉城奥组委的关系并不是非常密切,但他们也能够与其协商、合作,大量招聘和培养了一大批参加过汉城奥运会服务的体育和技术官员,为残奥委会服务。这届残奥会也破纪录的有来自61个国家和地区的3052名运动员参加了开幕式的入场仪式。此后的各界奥运会基本上都按照这届奥运会的模式办理残奥会事宜,进一步推动了残疾人事业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推动全世界对残疾人事业的理解、关注和支持。
今天,北京提出了“两个奥运会同样精彩”的理念,北京奥组委成为奥运会和残奥会史上,第一届同时筹办两个奥运会的奥组委,推动着残奥会在中国社会、在世界得到更多的认同和支持。因为我们深知:举办残疾人体育盛会,就是要展示残疾运动员的顽强精神,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关心残疾人,提高社会的文明水平。残奥会的成功,正是全世界文明进步的象征!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