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鞍山千山北部景区

(2010-05-11 06:52:20)
标签:

杂谈

分类: 导游词

鞍山千山北部景区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鞍山千山旅游。

    千山古称千华山、千顶山、千朵莲花山,位于鞍山市区东南17公里处,南临渤海,北祖长白(为长白山延脉),总面积72平方公里,是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千山由近千座状似莲花的奇峰组成,自然风光十分秀丽,虽无五岳之雄伟,却有千峰之壮美,以峰秀、石俏、谷幽、庙古、佛高、松奇、花盛而著称,具有景点密集、步移景异、玲珑剔透的特色。千山属于"园林寺庙山岳型风景区",自古以来就有"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之誉。千山北部景区庙宇成群,名胜繁多,风景优美,是千山景观的精华所在

[正门]

    站在千山正门广场,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两根"千华宝杵"。千华"是取其千年华夏之意,且有千年锦绣之说。"杵"是佛教的一种兵器,能降妖伏魔,驱邪安邦,故千华宝杵又具有镇山之意。底部直径为2米,两根相加为4米,象征一年四季;高为12米,象征一年中有12个月,两根相加24,象征中国农历24个节气;宝杵为圆柱形,象征一年365天;底座斜面刻有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来此挥毫泼墨留下的诗篇。宝杵分左、右两根。左为道教,是以千山第一高峰仙人台为主体、五龙宫为代表的雕塑;右为佛教,是以世界奇观天成弥勒大佛为主体、龙泉寺为代表的雕塑。"千华宝杵"将千山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高度浓缩其上,远远望去,好似两名武士守卫在千山正门。

    千山大门是一座大型仿古山门,高15米,宽30米,是一座三层琉璃飞檐式大型山门,具有清代鹤脊牌楼攒尖式古建筑风格。正中匾额上书"千山"两个道劲大字,正中一副槌联为"南海八千路,辽东第一山",两侧槌联为"云护钟灵气,松留太古音"。山门背面还有两副橙联,中间为"千峰插云汉,万壑起松风";两侧为"千峰留胜迹,万代款游人"。千山历史悠久,曾引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雅士来游览和观赏,他们留下的许多诗词、游记、摩崖和壁刻成为名胜古迹。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将来,千山都以其秀丽多姿的景色款待八方来客。 

[无量观] 

    这是千山道观之首的无量观。这里景色优美、庙宇成群、各具特色,是道教徒千山建立起的第一座道院。始建于1667年(清康熙六年),又名无梁观或无粮观,关于名字的来历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刘太琳是全真教龙门派第九代弟子,奉来千山扩大道教势力,寄居在佛教寺院里,被软禁在后山罗汉洞内。刘太琳寄在此,心情十分苦闷,于是40余日不进食,后来同门俗家师弟洪将军来看他,发现他的境遇十分狼狈,于是帮助他修建起道教庙宇。在命名时,因刘太琳当时40日无粮,而且罗汉洞是无梁洞府,于是称其为无粮观或无梁观,后来取道教功德重改名为"无量观",于是刘太琳便成为千山道教的"开山祖师"。

    无量观位于祖越寺东北奇峰古松间,为千山道教最大庙宇,共分6个建筑群,幢建筑,总面积662平方米。从山下至山巅,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有明清开发的崖,有前人开凿的古洞,还有众多的庙碑和塔林。特别是与自然景色浑然一体的字,或耸立于山巅,或相倚于崖下,或半悬于山涧之上,或嵌于峭壁之中。晴时岚绕,阴雨时紫雾笼罩。冬季,大雪压松,漫山洁白,真可谓"青山已失翠,殿宇昼掩扉"。无量观雪景成为千山一绝。这里现有西阁、罗汉洞、三官殿、老君殿等景点繁多,素有这样的说法"走进无量观,景点连成片,石、塔、松、洞、天外处处惹人恋,欲要细观赏,至少一天半。"

    西阁是无量观最优美的建筑,依山而建,环境幽静,位于无量观西南数十米处。门额上刻有"小蓬莱"三字,内又有一碑楼式小门楼,上额刻"紫气东来"四阁共6幢建筑,面积266平方米,砖木结构。其中慈云殿建于1702年(清康十一年),硬山式,3间,建筑面积104平方米,有回廊和燕尾透雕,梁坊上施彩筒瓦,灰筒瓦,透脊,斜脊上有蹲兽。殿内塑有观音菩萨、眼光娘娘、子孙娘娘坐像和六尊站童像。东为耳房,西为客堂。请大家看我手指的方向,大仙堂建于木鱼石西硬山式建筑,北靠峭壁,西临悬崖,前是慈云殿大脊。门前有松、榆二古木干高枝密,将大仙堂遮掩,俗称大仙堂二老。请随我来。南天门位于钟楼庭院相间处,造型如月,因地处西阁最南,又因南临悬崖,富有凌空之感,故名南天门,入南天门有一石龛,为土地庙,石龛顶长有小松,故名石龛松。清道人郭永慧《石龛松》一诗写道"绝妙山前小石庵,元烦斧凿即神龛。怜他顶上孤松影,常被氤氲瑞气涵。"

     罗汉洞位于无量观西阁后,天然形成,南北贯通,两个洞口,长16. 7米。洞内八罗汉坐像,姿态各异,笑怒俯仰,神态离奇。北洞口门的石壁上刻有“罗汉洞”三字。罗汉洞开发先于祖越寺。传说,祖越寺建于唐代,其创建人人千山身于此洞。1667年(清康熙六年),道人刘太琳由本溪铁刹山来千山,也先栖身于此洞奉香10余载。建成无量观后,刘太琳在十八罗汉像当中塑一尊真武大帝像,造成"佛坐两旁,道坐中央"格局,引起佛教徒不满。刘太琳为缓和矛盾,在南洞口外的石壁上刻"释道同源"四字,这足以道出千山的特点。

    这是无量观的正殿三官殿,因塑有"上元赐福天官尧,中元赦罪地官舜,下元解厄水官禹"三官而得名。建于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硬山式砖木结构,面阔5间,进深3间,面积98平方米,有回廊和燕尾木雕,梁彷上施彩绘。正殿两侧是东西配殿,前后有角门,正殿内塑有天官、地官、水官、土地、王灵官像和八仙过海、瑶池赴会两组像。这里是无量观的中心,东、西、南、北四面景色各具特色。东有抱石松、猪首峰、老君殿、玉皇阁、八步紧、夹扁石、天上天,西有松石相叠的陡坡岩壁,南有奇石、秀峰、古庙,北有松岩叠翠的高山。

    在三官殿东面山坡上的那座庙宇叫"老君殿"。老君殿是去玉皇阁的必经之路,也是游人往返休息之处。因老君是道教之祖,故殿门匾额刻有"道教之家"四字,殿内供奉"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元始天尊"三尊塑像,两侧墙上绘有老子过函谷关、孔子问礼于老鹏的壁画。

[祖越寺]

    祖越寺为千山五大禅林之一,殿宇与自然景色浑然一体。祖越寺前身为灵岩寺,初建于唐代,相传祖越从寺前经过,故名祖越寺。游览祖越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山门",寺院多居崇山峻岭中,故有此称。山门又称"三门",即一二三的‘三",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而有的寺院虽只有一门,但习惯上也称之为"三门",祖越寺便是如此。寺内共有7幢建筑,正殿为释迦殿,三间,歇山式,雕龙透脊,上有大尾,垂脊与斜脊之间有吞口,檐下有彩画云图,建筑面积152.3平方米。虽经多次修聋,仍带有明代建筑风格。东侧为民间建筑风格的静室和大仙堂,东西各有三间配殿,东西角是钟鼓楼。

[龙泉寺]

    龙泉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坐北朝南,居于群山环抱之中,景色优美,古迹繁多,建筑宏伟壮观,是千山僧庙之中规模较大的一座。但随着历朝历代的山火焚烧、山洪冲洗都已不复存在,留下来的早期建筑都是明朝的建筑风格,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黄山有迎客松,千山有迎宾石。俗语说"松迎客,文质彬彬;石迎客,实心实意。"寺门外的巨石就是龙泉寺的迎宾石,上书"锺灵毓秀"四字,含义为千山结合天地之灵气,孕育山川之秀美。

    沿石径而上,东西两山欲合处是一道石砌山门,重建于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正面有"敕建龙泉"四个大字。古刹龙泉是龙泉寺的第二道山门,走进此门也就走进了中国第一部反特故事影片《古刹钟声》的外景拍摄地。抬头看是法王殿,中间供奉弥勒佛,人们称他为喜佛,有这样一副槌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两旁有四大王,分别为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按手中所持法器分别代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脚下踏有八怪,就是世间八种丑恶现象被踏在脚下。绕石阶而上,来看一下倒坐观音。中国佛教的供奉方式为坐北面南,而这里是坐南面北。试问"观音为何倒坐,因众生不肯回头"。抬头看主殿为大雄宝中间供奉佛祖释迦牟尼,两大护法为阿难和迦叶;西侧供奉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两胁侍为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东侧供东方琉璃药师佛,两旁胁侍是日光菩萨和菩萨,统称为横三世佛。曲径通幽的小路旁有一座护法殿,内供胡三太爷和胡三太是保家仙中最高的神位。从这里往上是一座巨石峰,酷似弥勒佛的石身。出龙泉沟口往南,在通往南泉庵的路上,横卧着一石,上刻"洞天一品"四个大字。崖下谷壑深涧,树茂林密。站在此处,回望整座庙宇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正殿居中,两旁配殿、钟楼、鼓楼相迎,东阁藏经,讲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王尔烈书房

    后世盛传这里是王尔烈借馆读书之所,据此现已将其辟为"王尔烈书房"。它龙泉寺净瓶峰北人造平台上,为民式建筑的瓦室三植,檐下有长廊,两侧建小阁,中为庭院;阁前瓶峰对峙,峰尖与阁尖齐举,阁后万松簇拥。王尔烈,1728年(清雍正六年),于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中二甲一名进士,入翰林院 《四库全书》的编修。他从18岁在此读书,工诗善文,是遐逐闻名的辽东才子,有压倒三江之美称。书房始建于1571年(明隆庆五年),初建规模很小,只有草屋,雅称书房,王尔烈称它为"琼岛虚舟"。这里有一副楹联,上联是"室狭如舟篷窗四启峰围岸",下联是"山深石岛松声一派海生潮"。这是说王尔烈书一艘狭长的船,打开古朴的窗子,举目远跳,如同船儿停泊在山峰环绕成的深绿色的群山如同座座岛屿,松涛的声音就像大海汹涌起伏的潮水。进入书房,会看到王尔烈七十大寿文武百官送给他的百寿书画,其中有大学士纪晓岚画的長部尚书刘塘写的"寿"字。

[南泉庵

    南泉庵地处千山北部南泉谷内,依山而建,群峰环绕,松柏簇拥,郁郁葱葱,安静幽邃。因地处窄谷弯上,有"杳杳钟声动,遥峰护碧林。庙远不知路,峰回忽到门"之说。正面为一道高10余米的高墙,牌楼状庙门前是宽阔的40级台阶,有7幢建筑,20间,正殿三皇殿为3间单檐硬山式建筑,殿前并立两株300余年树龄的柏树,东西为配殿,对称、幽雅。经过多次修缮,现在的南泉庵殿堂彩绘精美,雕刻细腻精湛,庵貌幽雅一新,风景清新秀丽,已恢复了昔日的典雅壮丽。提到南泉庵,人们就会想到南泉谷。南泉谷位于千山北部"洞天一品"南,谷
长2公里,谷口窄内阔,以"幽"著称。景观以奇峰、古松、梨花著称。数十座峰峦迎面而立,陡壁险崖,石间疏松苍郁。南泉庵历史悠久,在这里有一个很好的见证就是千年松。千年松高约16米,干围4.5米,松下犹如天然花园,野花如绣,青草茵茵。在南泉庵西南山巅上有棵高大的松树叫天柱松,高约25米,干围2.4米,笔直挺拔,耸入云霄,犹如一擎天巨柱直插蓝天,因而得名O此松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松顶干支横生,如黄罗伞盖。南泉庵还有一棵非常有特点的松树,那就是鹿角松,高约18米,干围1.5米,上端分东西两枝,再生出若干枝权,似鹿角状,故名之。谷内四周有清代梨树400多株,构成了梨树沟,每年春暖花开的5月间,满谷梨花飘舞,香气袭人,游人至此,快哉乐哉!南泉谷当然会有泉水了,南泉在庵北,泉从南泉庵内阶下的岩石下涌出,水泉多处,汇集成流,顺溪流至"洞天一品",与西海溪水汇合,常年不断。

[普安观]

    普安是千山道教八观之一也是千山海拔最高的一座道观。位于五佛顶南侧悬崖壁下,距五佛顶仅百余米。整体建筑坐落在一块东西长20米、南北宽16米的平台上,东、北、西三面以石为壁,形成了弯月状的天然帷幕。1567年(明隆庆元年),龙泉寺僧人普安隐居滴水洞,后其外甥洪光也隐居在此,苦修20多年。1596年(明万历二十四年),落成三间禅房,命名西明庵,并把所处之山命名为佛头山。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普安圆寂,佛徒于是将此庵改名为普安庵,并在庵中塑 普安像,以纪念得道高僧普安。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道士钱来吉重修普安庵,变佛教普安庵为道教普安观,改滴水洞为玉皇洞O普安观院内分为东西两殿,左为老君楼,建于民国年间,它是千山为数很少的二层建筑,里面供奉道教太清宫主人太上老君,是道教中最高天神,两边为吕祖和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丘祖;右为关帝庙,是单檐硬山式建筑,里面供奉忠义财神受到供奉。

[五佛顶]

    五佛顶是北部景区最高点,海拔554. 12米,为千山风景区的第二高峰。这里着"登不上五佛顶,看不尽千山景"和"山高不过仙人台,庙高不过五佛顶"的。五佛顶开发于明万历年间,由于山顶是光秃秃的山峰,其上多沙而少土,无草无木,如僧人光秃的头,故曰佛头山。相传,唐王李世民信奉佛教,所以与老僧一览千山风景,当游览至佛头山时,不觉为这里的景色所惊呆,近望座座山峰犹朵莲花开放,远眺视野开阔,太子河像一条白色的彩带奔流不息,唐太宗兴之至,便问僧众此山何名?老僧答曰"佛头山。"唐太宗沉吟片刻脱口说道"名曰山,无佛在山巅,何不请佛至,证明实佛山。"老僧昕后以为皇上要运上五佛,因为他们把"无佛"听为"五佛",听"实佛"为"石佛",于是五大禅林各命一名弟子不远万里,从河南少林寺运回五佛立于佛头山,从此易名为"五佛顶"。现在立于山上的石佛是1991年重塑的。

[唐古城]

     在五佛顶西南群山簇拥中,有一座上阔下窄的山峰,四面陡峭,宛如竹笋,高约唯有从西南攀登才能登上峰顶。峰顶宽数米,长30多米,峰顶石上凿有旗.并有古城遗址。长达150米的石墙,高达5米,半围山峰,真是"山上有城,山中有蜂"。山峰与古城浑然一体,这就是千山著名的古城峰。

     城遗址距今已有1300多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率兵东征时在此驻军所建。古1000平方米,东、西、北三面绝壁深渊,南面有高约10米的石墙。由城门出着蜿蜒曲径东行,是一处屯兵之所,残垣断壁,石磨坑灶,宛如一幅古代战场的。在这唐古城的遗址上塑造了横枪跃马白袍将军薛仁贵石像,城中修建城式的薛仁贵逸事馆,内有四个展室,讲述出薛仁贵的逸事和传说。这里多景观,诸如鸳鸯井、中军帐、跃马东征、八仙过海、古兵营、石吞松、吞石镇贿、万年龟、半坡亭等。在距唐古城200多米的山麓之下,有一条大路穿、就是横贯千山北沟东西的古道。在千山东映峰和西霞峰的山口处还修楼建筑的古道关,构成了遏制出口的险要关隘。这古城、古道、古道口力,会使游人沉入到那久远的历史长河中,追溯那中华民族的沧桑岁月,的传说和史实,更加激励我们热爱祖国的山河。

[皈源寺]

    皈源寺,原名龙泉庵,俗称老佛爷洞。寺内有大雄宝殿1幢3间,弥勒殿1幢1宝殿东侧为祖师殿,东院有护法堂1幢2间,西院有僧舍1幢3间。由于关帝君,两边是药王孙思边和当地的保家仙黑妈妈。从普安观的供奉上就能看出,道教所供奉的人物都是人们所熟知的,而道教也是多神论者,他们认为只要对人民做出贡献之后都会成为仙,也都会版源寺建在陡壁上,所以风光秀丽,峰岩别致,林木果树相杂,苍苍郁郁,是一处清静幽雅之地。这里春观梨花,秋看苍松,夏纳绿荫清凉世界,冬赏白雪满冈。古洞峭壁和那红绿相间的佛殿庙宇,给人以无穷的幽雅情趣。在版源寺院内峭壁下,有一面朝南的洞,这就是古佛洞。洞口宽7.1米,高2.5米,砌有石门石窗,上方石壁上刻有"古佛洞天"四字。洞中有一观音小庙,高1.9米,横长3米,故又称古佛洞为观音洞、佛爷洞。观音庙西侧有一小门,门上额镑有"自觉圣智"四字,门内是向深处延伸的洞道。洞前是院墙,左右有钟鼓楼、清代古碑,其下是饭源寺大殿和配房。版源、寺由于独处千山边缘僻静之地,并有古老洞窟,因而别具一格。

    千山风景名胜区共有名胜景点380多处,我们不可能在一天内游完。为了不虚此行,其他的著名景点以及一些神奇美丽的传说,我会在下山的路上再细细道来,以便各位对千山风景名胜区有更多的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