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iddle/44788d1cgc0b57b201d4b&690
近些年农产品价格总是难以平稳。今年情况表现尤为突出,猪肉、大白菜等几个品种价格大幅波动,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政府、市民和农民都不满意。但无论高低,农民其实都是最后的受害者,只有价格相对平稳才是农民所愿!
什么原因造成价格频繁波动?是气候原因?关系有但不大。是流通环节出了问题?每年其实差不多。是需求发生重大变化吗?也不是。到底原因在哪里?
近些年控制物价指数(CPI),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被高度重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重了地方政府的敏感神经。主要大中城市的物价指数,每月公布,给各地政府压力很大。在物价指数构成中,农产品价格占很大权重,而农产品价格指数中,猪肉又占重要权重。因此农产品、特别是猪肉,是各级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
正因为物价是政府调控的重要指标,而农产品价格又举足轻重,因此近些年各级政府对农产品价格可以说是过于敏感。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就出台所谓的政策措施,干预生产、干预流通!干预生产即采取临时的生产补贴措施,刺激生产。干预流通即采取价格补贴措施,对某些流通机构或组织补贴一定的资金,要求他们平抑市场物价。更有甚者,花巨资建立新的政府流通组织,建立“直通车”销售渠道,试图起到平抑市场价格的作用!
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往往是多不得、少不得,不多不少很难得!市场本来具有自身的调节能力,供需平衡能够通过短期的价格波动实现。但政府过多的市场干预,“多了砍、少了赶”,加剧了市场信息失灵,给生产者造成误解,结果导致生产量是“公一阵、母一阵”,市场价格不是左就是右!
从近些年政府对农产品几次调控的情况看,确实不如人意。例如,猪肉价格高了,随即对生产进行大量补贴,政府对妇女生小孩都没给过补贴,但对母猪产仔却给予补贴,随即导致生猪徒然上升,随即猪肉价格大幅下跌,生产者又叫苦不迭。近期新闻媒体不断报道,所谓政府补贴的平价柜台出售的蔬菜,其实是质量很差的蔬菜,这些补贴算是丢到水里了。至于花了大量资金买的“蔬菜直通车”,给予很多倾斜政策,但销售量极为有限,根本起不到平抑市场物价的作用,花这些买车的钱(不能算财务成本),其实就是政府关注民生的作秀行动罢了!
题图照片:拍自葡萄牙某餐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