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经济工作中凭经验、凭想象、凭热情办事,忽视理论学习,鄙视理论指导,不讲理性思维的现象十分明显,让人担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理论上行得通的事,实践中不一定做得到、办得好。而理论上都讲不通的事,实践中就更不需要去浪费精力搞实验、做推广了!对此确实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规律,必须尊重规律,利用规律,科学决策。尊重规律则受益,违背规律则受损。无论你官多大,无论你多聪明,最终而言,是决策(战略)决定成败,而不是细节决定成败。就像是开车到一个目的地,方向错了,越是加油快跑,错得越远,而不是你多么努力、多么勤奋这样的细节可以改变结果的!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只能老老实实地追求社会平均利润。现代社会,有胆有识的聪明人太多,逐利资本在各个行业寻找时机。无论哪个行业,高额垄断利润已经不复存在;无论你是什么人,空手套白狼的伎俩早已被人们识破;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失败的结果没有人同情。可以赚钱的事大家都知道做,对于一个业务传统、思想观念陈旧、人才奇缺的行业,能够追求到社会平均利润实际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企业要面对市场而不是市长,不能靠补贴过日子。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农业的补贴不断增加,对于涉农企业来说是一件喜事。但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企业的惰性和依赖思想,一心盯着政府补贴,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弄虚作假骗取政府补贴。主管部门似乎把能否争取到补贴作为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志,推波助澜。可怜国家的大量补贴,成了弥补亏损的炮灰,更有大量补贴,流进了私人老板的腰包,根本没有起到促进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也诱发了发放补贴过程中的腐败行为。宏观上讲,这种现象十分有害。不顾市场的客观需求,为了补贴办企业,为了补贴上项目,躺在补贴的身上过日子,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故事”讲完了,补贴没有了,企业就垮了!
企业盲目多元化,是自寻死路、慢性自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企业亦如此,只能在某个行业或几个行业有相对优势,不能凭热情四面出击、乱铺摊子。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作的专业性越来越强,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是把与自己主营业务相关的每个环节都做完了的。一个生产饲料的企业,不可能把种地、养猪、屠宰、肉制品加工、销售各个链条都做完。从事为农服务的企业,必须选准目标突出重点,提高核心竞争力才有发展前途。都知道金融业来钱快,但对金融市场一无所知,又没有资金优势、人才优势的的企业能去开银行、办保险吗?结果可想而知。
企业是独立法人主体,必须保持和尊重其独立法人地位。计划经济、行政命令的工作思路和办法,不适合领导现代企业。在国有企业在重组、整合、上市等问题上,必须讲求“同类项合并”、优势互补的基本原则,不是越大越好,“包装上市”早已经过时。无论是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可持续的效益和行业竞争力是股民最关注的问题。上市是企业融资的一种手段,不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结果。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是管理者的责任,也是基本的工作方法。
企业必须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从趋势上把握长远发展的方向。遵循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方向,逐步从激烈竞争的行业退出,这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企发展的经验教训,必须遵守;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可逆转,越来越多的农民会离开土地,农村人口将越来越少,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将越来越小,也是必然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没有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企业可以包打天下,霸占市场,只有找准定位、开放合作才有出路,夜郎自大、自吹自擂毫无意义!
加强对经济工作的理论指导,并不是只有专家讲授才能做到的事。但必须加强学习,掌握基本的市场经济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宏观的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都不知道,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也不知道,如何去分析农村经济现状?股票市盈率都不懂、上市规则不知道,如何高谈阔论这个企业要上市、那个企业可上市?总之要加强学习、虚心学习、更新知识!
作为管理者,加强对经济工作的理论指导,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杜绝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注:有感而发,对事不对人,请勿对号入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