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来指导自己的健康?是个很严峻的问题。有人倒下了,大家只看到了倒下,却很少有人思考倒下的原因,墙倒众人推,人云亦云,随即自舆论而下盲然跟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正是国人之悲哀。
白萝卜、绿豆有错吗?错不在萝卜绿豆而在运用不当!大家都知道生活中,没有盐是不行的,但盐吃多了,是不是容易获患高血压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呢?白萝卜、绿豆也是同理,体内热重的人吃了确有清导之效,但阳气亏虚之体制,自然难于运化其寒凉之性,从而产生诸多不适。中医学的核心就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而当我们没有辨证论治的时候,食物的偏性就会损伤我们的身体。有人曾很兴奋的告诉我“中药很好、没有毒性和副作用”。我当即告诉他《周禮·天官》中说“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中药是有偏性的,而这种偏性古人即称之为毒。而医生的职责就是巧妙地运用药物的偏性来治疗人体疾病的偏性。
当我们无论人体体质的个体差异,使某个事物成为潮流,放之四海而皆准,那就是违反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了。违反了这个原则也就不是中医了,是跟风、是盲从、是迷信。。。我们面对迷信要破除的不是木胎泥塑的偶像而是我们心中的障碍,迷信就是迷失所信,自己不知道该信什么了,所以就随便什么,大家信也就跟着信了。迷信某个大师、迷信所谓的科学、甚至迷信某些专家的职务职称等等都是迷信之一端。百姓需要的不是迷信专家而跟风,需要的是明悟智慧、辩证判断而非人云亦云或矫枉过正!
养生要有某些所谓的官方专家来讲,需要有职业资格、要有职称要求、甚至职务要求进日见诸报端。那我们来看看,中医自古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吧。
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方式本来就有多种形式:历史最久远的当属师承和民间的流传,几十年前开始有了学院的教育。自此师承派、民间派、与学院派三足鼎立、互有交叉。从国家学历教育来讲学院派是无疑的正统;从医学文化的绵延来看《礼记·曲礼下》载:"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又明证了师承的重要。古人要求三世的传承,这其中传承的不仅是医学技术和方药技法,更是医德立世与精神魂脉的传承。从汉代到元代的一千多年间,对于"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解说基本上无异议。如东汉郑玄注:"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谨物齐也".唐代孔颖达《正义》:"凡人病疾,盖以筋血不调,故服药以治之,其药不慎于物,必无其徵,故宜戒之,择其父子相承至三世也,是慎物调齐也"。当然对这句话后世亦有多种附会,三世者,典籍三部《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素女脉诀》等说。大家如愿详细探讨“世”字之意可参考《说文》。
现在来讲,无论是哪一个流派的什么人,只要从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讲话做事客观,不说空话套话,使百姓身受裨益,就是百姓需要的好老师。甚至自我的养生经验,只要客观有效,也可以与大家共同分享,至于一些刻板的标准,似乎又落入机械唯物的窠臼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