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发——《黄作阵论中医科学性》并为黄作阵教授喝彩

(2009-09-09 19:50:46)
标签:

中医

科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黄作阵

孔伯华

赵宇宁

文化

分类: 我的动态

       《黄作阵论中医科学性》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 黄作阵

原文应法制报某记者提问而作  并刊载于法制报

 

XXX你好!

谢谢你的抬爱,发来这样一些问题。但是我觉得我无法完全回答。

方舟子先生是一位学术界的打假英雄,我很早就关注他,敬重他。之所以出现他这样的英雄是因为学术界的假实在不少,就像假货太多因而有王海先生一样,而学术界往往是谦谦君子太多,所以即使有假,大家也都一笑了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我认为方舟子先生很了不起。

至于你提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中医是不是科学的问题。我是一个人文工作者,科学方面我是外行,因此,我觉得我很难回答你的问题。

   但我还是应你所命,希望找到一点答案.

我从百度上查“科学的定义”,找出了一些看法。但因没有作者,也无从查考出处,所以我也很难说它本身是否有科学性。

    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基本定义——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永远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

 

科学包括有:

(1)自然科学

(a) 生命科学: 生物学、解剖学、进化论、遗传学、古生物学、生物化学

(b) 自然科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和地球科学

(c)数学和统计学

(d) 哲学和逻辑学

(e) 科学哲学

 

 

根据这篇文章说: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从这个角度说,那中医就算科学了,因为黄帝内经是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而且至少有2000年以上了。

这篇文章又说自然科学包括了哲学,如果这样,如果方舟子承认阴阳五行是哲学,那中医也是科学了。

这篇文章又说“科学不断逼近真理”,那么中医学也是在不断进步的,中医的发展过程也是不断扬弃迷信、巫术的过程,也是不断逼近真理的过程。

当然,如果这篇文章不成立,那以上推断也就不成立了。

不过,我觉得有几点是值得说中医不科学的人考虑的:

 

1.中医是发展的,看待中医也要有科学发展观。《内经》时代的中医是有不科学的成分的,比如关于心主思的问题,但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医学家,他提出生命由四元素——土、气、水、火组成,这些元素的平衡就是健康。四元素论是古希腊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虽然现代西医不再用这些理论,但毕竟也是西医学发展的源头,不能因为这个就说西医也不科学了吧?而且中医也在前进之中,如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就纠正过古人在解剖学知识方面的错误,说明中医也在不断修正错误,或者说中医也在不断接近真理。我们之所以开大学,办研究所等,也是为了使中医学更加符合现代科学。所以我认为,拿古人的个别错误否定中医整体本身就是以偏概全,片面的,不科学的。

2。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我觉得应该分别看待。有一个在我校留学的韩国低年级学生听中医的阴阳五行听不懂,就问另一个高年级快毕业的学生,他说这些理论我越听越糊涂,怎么办?高年级的学生说,你别管那些,知道用方、用药就可以了。虽然这个学生说得不很对,但也说明一个问题。中医理论和方药治疗可能有些距离。阴阳五行是一种思维形式,是一种哲学思想,是非常宏观非常灵活的,甚至是不易把握的。他只是一个战略思想。但真正治病时,医生们都是根据具体病情治病的,因此前人又有许多具体的更富操作性的理论,如中医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这些就使宏观的理论变得实际可操作,因此《伤寒论》就是这方面杰出的著作,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而且我个人还有一个感觉,中医治病时事实上可能就修正了一些理论的偏差,比如说,中医说脾主思,但脾为什么会主思考呢?按照这种理论怎么治病呢?但已故著名内经专家王洪图先生就用一些治脾的方药据说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是中医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某些药本来就是可以补脑的,虽然说的是治脾,但实际可能补的是脑。

3.中药的副作用我们过去可能是研究得不够的,因此现在还在加紧研究。但并不见得比西药更危险,虽然西医是看得见的危险,我们中药可能有些危险并不清楚,但并不是看得见的危险就比看不见的危险更安全。而我认为中药的风险相对来说还是小些,比如西药治风湿病的药服用长了对脾胃损害是相当大的。为什么说中药安全些呢?因为现在服用的药物都是经过几千年在人身上检验过的,据说炎帝尝药,一日遇七十毒,历来的本草书籍非常丰富,就是不断改正前人的错误,提高疗效,去掉副作用。古人把方叫“经方”,指经人验证过的方剂,可见是经过无数检验的。还有,中医方剂讲配伍,就是药物的君臣佐使,目的就是通过药物的配合,最大限度降低副作用,而提高疗效。因此单说某位药有副作用是不对的,因为配伍以后可能就改变了。就好比一个坏人很有力气,会杀死人,但有几个人看着他甚至改造了他,可能反而能肩挑背扛,干别人干不了的力气活,发挥好作用了。再比如说,有人说中国饮食不科学,但是为什么中国人的吃法还是老吃法,现在寿命也长了呢?我认识的一个老师曾下放到西北宁夏,他说那儿的人吃的全是牛羊肉,我说那么油腻不是易生病吗?他说因为他们喝一种砖茶,有很好消油脂的作用。因此我觉得考察一件事要全面考虑。现代科学分得太细,各说各的,各管各的,也是一种弊病。

4。我们说科学不科学,往往过于极端,非黑即白。我认为,有科学,也有大部分科学,小部分科学之分,为什么一定非此即彼呢?如果这样,科学也在不断修正,岂不也是不科学了吗?所以我认为,中医可能有些内容还达不到现代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但为什么一定说他就不是科学呢?为什么不能说中医还需研究,还需要更科学呢?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觉得中医是科学,最有力的证据是疗效,中国人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这就是最为有力的证据。如果中医不科学,那中国人几千年又是怎么活下来的呢?试想完全没有医学只有巫术的民族能否能生意盎然呢?中国的人口众多就是中医学作用的有力证据。中国人过去寿命不很长有多种原因,其中物质匮乏、战乱不安我认为才是最重要的原因。试问,中国人解放时的平均寿命据说只有35岁,虽然这个数据也不一定准确,但至少比现在低很多,那时西医不是早就到中国来了吗?所以单一看问题是偏颇的。

6.中医是一种文化,但同时也是生命科学。我不太赞成说,因为中医是一种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就可以有另外的科学标准。我认为,中医既有文化的一面,但不要忘了,我们谈的都是人体生命科学,最后都要预防、保健、治疗人民的生命健康,这一点,遵循的标准就应该是一样的。因此,我认为,从文化的角度说,应该承认中医的特殊性,但从科学的角度说,它也要遵循科学的基本准则。不过,也有值得深思的地方,如果我们认为科学也还不完善的话,那么现在的科学标准是否也有不完备的地方?

7.中医与西医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诚如孔伯华先生所说,理法各一,而治病则一。中医是数千年来中国人的先辈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他们不辞辛苦,不为名利,只为福泽后人,民族繁昌。许多中医著作的作者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我们知道,内经的作者是假托,不是黄帝;过去读书人的理想就是做官,李时珍好不容易有了做官的机会,但干了一年,连官都辞了,写本草纲目就写了30年,生前也未出版。古人这样的奉献精神真正值得今人学习,感恩,珍惜。我们怎么能如此轻浮地、狂妄地去否定呢?我一向认为古与今并不遥远,我们与2000千年前的古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处于同一时代,因为在人类历史(人类据说有500万年了)的长河中,这不过是非常短暂的间隔,我们真的什么都比古人高明吗?论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本身就是无数代古人的生活经验智慧,难道没有我们今人汲取的地方吗?难道我们真的比孔子时代的人们更高明?我看至少从人文的角度看,未必是。有人就说过,我们数千年的改变,主要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所以,我认为,应该承认中医与西医并列互补的价值,我不主张中医与西医争高低,分高下,而应该是各有所长,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不短。在西方,科学与宗教一直并存,难道还有比宗教更不科学的吗?因此,我认为,不要非此即彼,无谓争论。但我们知道,中医与西医,都在不断进步,也都需要不断提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人有中医,是所有中国人的福气,就好比我们有两条腿,走起路来自然比西方更有利。我认为社会各界人士应该共同呵护中医,为中医发展多提建设性意见,使它更好地为所中国人服务,为全世界人民服务。

以上发表一点个人浅见,不一定对,只是个人观点而已。如果发表也请慎重,尤其不要针对某个人。

同时我把网上那篇文章发给你参考。说得不对请方家批评。

黄作阵  2009-7-7 凌晨2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