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桥
又名青龙桥,习称东大桥。位于甪直古镇最东端,是古镇区最大的一座古石桥,南北走向,跨东市河。桥跨吴昆两邑,桥北堍是吴中区甪直镇,桥南堍为昆山南港镇;桥西水域属甪直东市河,桥东水域属昆山东塘港。是址旧有浮桥,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陆惟深倡建板桥,取名东板桥;万历中(1620年),陈双萱募建石梁桥,初名青龙桥,后改名震阳桥;崇祯九年(1636年),许仲谦重建;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严爱云修后圮;乾隆十三年(1748年),陈朱组、沈丹诏、周鸿勋、陆元鼎、僧本立等募建,名曰正阳桥;民国11年(1922年),里人严子镕等劝募重建。桥为花岗石构单孔拱桥,全长44.51米,中宽5.2米,矢高4.94米,跨径9.9米。拱圈系纵联分节并列砌置,金刚墙条石收分叠砌,墙内设明柱4根,镌刻桥联。东侧阴刻“甫里金波绕玉梁,双黄旧跡更新象”;西侧为“西迫淞水源流远,东接昆岡钟毓繁”,有长系石4根。南引桥长20.9米,踏步31级,桥堍宽7.3米;北引桥长20.3米,踏步27级,桥堍宽7.3米。桥心石为长方形,刻螺旋纹。桥两侧中间设方形望柱,两端为圆形莲花图案望柱,桥栏石两端置抱鼓石。南北桥堍两侧各设桥头堡2座。旧时,桥南堍有关帝庙、山君庙等,北堍有郡王庙、昆山城隍庙等,故俗有“桥挑庙”之说。
通裕桥
又名界浦桥,位于甪直镇界浦港北端与东市河交汇处。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陈三槐募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里人陈有怀同侄周畴、兆鳌损捐资,陆元鼎、钱楣等劝募重建,改名通裕桥。该桥东西走向,跨界浦河,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18.47米,中宽2.5米,高1.93米,跨径4.73米。桥墩为条石叠砌成金刚墙形式,桥面桥梁石3块,长5.77米,最宽的为0.63米。桥梁石两侧阳刻通裕桥桥名,两端有回纹边图案,有长系石2根。东西引桥长分别为6.87米、6.13米,东西桥堍踏步分别为11级、13级,东西桥堍宽为4.4米、3.28米。桥东堍南引桥长4.1米,踏步7级,宽3.15米。桥两侧设方形望柱,镀锌管栏杆。
华阳桥
又名望江溇桥,位于甪直镇东市上塘望江溇口,东西走向,跨望江溇河。该桥建于清乾隆之前,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32.52米,中宽2.17米,高2.4米,跨径4.13米。桥墩两侧设立柱两根,中间金刚墙叠砌。桥面桥梁石4块,长4.94米,最宽的为0.54米。桥梁石两侧阳刻华阳桥桥名。金刚墙内设明柱两根,东侧阳刻“桥通崇……”;西侧为“鱼乐广……”,有长系石2根。引桥长13.9米,桥堍宽2.7米。1985年,踏步阶石拆除,改为无级坡桥。
凤阳桥
习称翠龙桥,也称丑弄桥,位于甪直镇塔弄北口东60米处,南北走向,跨东市河。该桥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桥为花岗石构单孔石级梁桥,全长15.88米,中宽2米,高3.03米,跨径4.2米。桥墩两侧设立柱两根,中间金刚墙叠砌。桥梁石4块,长5.33米,最宽的为0.5米。桥梁石两侧阳刻凤阳桥桥名,两端有回纹边图案,有长系石2根。南北引桥长分别为5.6米、5.35米,南北桥堍宽分别为1.65米、2.1米,南北堍踏步各有15级。桥两侧设方形望柱、石栏杆,柱头上刻有坐狮,栏杆两端置抱鼓石。该桥小巧玲珑,原貌基本未变。
交会桥
又名总管桥,位于甪直镇北港南口,东西走向,跨北港河上。该桥建于清乾隆之前,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4.9米,中宽4.13米,高2.13米,跨径3米。桥墩为排柱式,一侧计4根。桥面桥梁石9块,长4.9米,最宽的为0.5米,桥梁石两侧阳刻交会桥桥名。桥两侧设方形望柱、栏杆,柱头上面有吉祥图案。20世纪70年代,石级踏步全部拆除,改为无级平桥。
东美桥
又名鸡鹅桥,位于甪直镇东市塔弄西北、北港西南,南北走向,跨于东市河,与交会桥构成直角形“双桥”,习称“三步两桥”,为桥镇奇观之一。该桥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水叔谦募建。桥为花岗石构单孔拱桥,据传该桥为单孔全圆形拱桥,全长31.4米,中宽4.15米,矢高3.63米,跨径8.6米。拱圈系分节并列砌置,金刚墙条石收分叠砌,墙内设明柱4根,长系石4根。南引桥长15.45米,北引桥长13.45米;南桥堍宽4.9米,北桥堍宽6.2米。桥坡原有石级,20世纪70年代,改成侧砖斜坡。桥面现无桥心石,桥面由8块条石组成,东西向铺设,中间二块刻螺旋形图案。桥两侧设方形望柱(有图案)、栏杆。桥拱圈下面有1块碑,有文字记载,字迹不清。该桥造型精巧,结构严谨,实为明代桥梁中的珍品。
太平桥
习称红木桥,位于甪直镇东市严大房之南,南北走向,跨东市河。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许中翰(许自昌)建,清光绪甲辰年(1904年)里人重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7月,安雅堂严氏修建。桥为花岗石构三孔梁桥,全长22.07米,中宽1.74米,高3.31米,跨径12.2米。青石桥基,条石叠砌成金刚墙形式,中间桥墩为花岗石壁床簿型桥墩。桥梁石6块,两边各3块,其中间横铺桥面石42块,桥心石1块,长0.8米,宽0.31米,刻有螺旋纹。桥梁石两侧阳刻太平桥桥名,有长系石4根。南引桥长5.4米,桥堍宽2.13米,踏步14级;北引桥长5.03米,桥堍宽2.2米,踏步14级。桥两侧设方形望柱,铁栏杆。
广济桥
位于甪直镇东市下塘电话弄口,南北走向,跨东市河。该桥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严振元、严振文募资重建。桥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24.87米,中宽2.67米,高3.35米,跨径5.1米。桥墩两侧设立柱两根,中间金刚墙叠砌。桥梁石5块,长5.94米,最宽的为0.57米。桥梁石两侧阳刻广济桥桥名和回纹边图案,长系石2根。南引桥9.48米,踏步23级,桥堍宽2.85米;北引桥长10.25米,桥堍宽2.75米,踏步23级。桥两侧设方形望柱,上有莲花瓣图案,栏杆两端置抱鼓石,桥面中心雕刻螺旋纹图案。
凤凰桥
又名玉湾桥,习称浜桥,位于甪直镇思安浜南口。该桥建于清乾隆之前,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4.1米,中宽3.04米,高1.9米,跨径3.1米。桥墩为条石叠砌成金刚墙形式。桥面桥梁石6块,长4.1米,最宽的为0.7米。桥梁石两侧无桥名,设有栏杆。20世纪70年代,花岗石踏步拆除。
环玉桥
习称剥狗桥、北沟桥,位于甪直镇中美桥南堍东侧,东西走向,跨中市河北端。该桥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秋圮重建,呈玉带形花岗石梁桥,故名环玉桥。20世纪70年代,因拓宽市河改建成水泥双曲拱桥。90年代,改建成花岗石梁桥,加高桥基。该桥现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23.09米,中宽3.25米,高2.72米,跨径5.6米。桥墩为框架式,两侧设立柱两根,中间金刚墙叠砌。桥面桥梁石2块,桥面石19块,桥梁石长6.72米,最宽为0.48米。桥面石阳刻双龙戏珠图案,有长系石2根。西引桥长8.22米,桥堍宽3.6米,无踏步,与中美桥南堍相连;东引桥长6.93米,踏步12级,桥堍宽4米。东引桥南侧引桥长1.18米,宽1.84米,踏步3级。西堍北金刚墙上设有石级桥梯9级。桥两侧设方形望柱、栏杆,柱头上有覆瓣式莲花图岸,栏杆两端置抱鼓石。该桥造型美观,与中美桥紧紧相抱成连体桥,为古镇双桥之新作。
中美桥
又名和丰桥,位于甪直影剧院南,南北走向,跨于古镇东西市河上。该桥始建于宋,系镇上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又与东南侧之环玉桥组成一对“双桥”。桥为青石构单孔拱桥,全长34.55米,中宽2.9米,矢高3.62米,跨径9.1米。拱圈系分节并列砌置,金刚墙条石收分叠砌,并加有丁头石,拱眉为武康岩,墙内设明柱2根,长系石4根。北堍主引桥两侧有东西引桥各1座,主引桥长11.7米,踏步9级,桥堍宽3.74米;南堍主引桥西侧有引桥1座,南主引桥长9.54米,踏步10级,桥堍宽3.5米,西引桥长3.6米,踏步7级,宽3.4米。桥堍均设有条石平台,桥两侧设有方形望柱、栏杆,柱头上刻有圆形莲花瓣图案,两端置抱鼓石。20世纪70年代、90年代,两次重修中美桥,原桥主体基本未变。
金安桥
又名金巷浜桥、景定桥,位于甪直镇金巷浜南口,东西走向,跨金巷浜南口。该桥建于清乾隆前,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23.35米,中宽2.33米,高2.25米,跨径3.35米。桥墩为排柱式,一侧计3根。桥面桥梁石2块(中间嵌楼板2块),长5.1米,最宽的为0.6米。桥梁石两侧阳刻金安桥桥名,有长系石2根。西引桥长8.97米,桥堍宽2.4米;东引桥长9.65米,桥堍宽2.26米,石子斜坡;西引桥南侧引桥长1.75米,踏步4级,桥堍宽1.7米。桥两侧设方形望柱、铁栏杆。
环璧桥
原名永昌桥,习称高家桥,位于甪直镇西市金安桥西侧,南北走向,跨西市河,北桥堍与金安桥西桥堍相接,构成“钥匙桥”。该桥建于明代万历末年(1620年),高士标等募建,清道光末金辂重建,易名环璧桥。桥为花岗石单孔梁桥,全长15.09米,中宽1.65米,高2.6米,跨径4.7米。桥墩为条石叠砌成金刚墙形式,桥面桥梁石3块,长5.45米,最宽的为0.55米。桥梁石两侧阳刻环璧桥桥名,有长系石2根。南引桥长5.8米,踏步10级,桥堍宽2.18米;北引桥长4.78米,踏步9级,桥堍宽2.5米。桥两侧设有砖砌栏杆,南堍置抱鼓石。南堍金刚墙内阳刻“祝瑕值成梁年皆並永”;北堍为“拾资营利涉后必有昌”。此联横置于桥墩内遥遥相对。
寿仁桥
又名寿亭桥,习称庄家桥,位于甪直镇西市街玄坛庙口,南北走向,跨西市河。该桥始建于清乾隆之前,康熙十一年(1672年)8月,袁尚忠僧士募重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5月,汪鼎煌重建;同治十年(1871年)金辂重建。桥为花岗石单孔拱桥,全长14.86米,中宽2.55米,矢高3.03米,跨径6米。拱圈系纵联分节并列砌置,金刚墙条石收分叠砌,并加有丁头石,墙内设明柱4根,镌刻桥联,东侧阳刻“寿宇从今拾级同臻大孝,仁帡溯昔希踪敢绍前修”;西侧为“紫气徴祥合度犹龙高躅,绿波映彩宜题司马雄辞”,有长系石4根。南引桥长9.4米,踏步16级,桥堍宽3.8米;北引桥长4.2米,踏步9级,桥堍宽3.15米;南堍西侧引桥长1.07米,踏步4级,桥堍宽1.35米。桥心石为正方形,刻螺旋纹,拱圈顶端阳刻双龙戏珠图案。桥两侧设方形望柱、栏杆,柱头上刻莲花瓣,栏杆两端置抱鼓石,拱圈内设有3块记事碑。
大通桥
又名西美桥,习称西大桥、猛将桥,位于甪直镇古镇西端,南北走向,跨西市河上,是古镇现存第三大古石桥,故称西大桥,又因桥北旧有猛将堂,故称猛将桥。该桥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清康熙年间重修。桥为花岗石构单孔拱桥,全长24.25米,中宽2.9米,矢高3.62米,跨径7.4米。拱圈系纵联分节并列砌置,金刚墙条石收分叠砌,并加有丁头石,墙内明柱4根,镌刻桥联,东侧阴刻“名区毓秀看题柱,高士流芳认钧矶”;西侧为“甫里千家连雁齿,吴淞一碧映虹堤”,有长系石4根。南引桥长9.75米,踏步21级,桥堍宽4.8米;北引桥长11.56米,踏步16级,桥堍宽4.2米。桥面桥心石为正方形,刻螺旋纹。桥两侧设方形望柱、栏杆,并置有抱鼓石。拱圈内有记事碑2块,刻载:“前明成化十九年癸卯春三月里人募捐始建”,“大清三十三年凝德堂严乐翰重修”。2002年10月18日,甪直镇人民政府重修。
众安桥
俗称麻皮桥,位于甪直镇中市街腊烛弄口,东西走向,跨中市河。该桥建于明代,清顺治年间,顾茂林倡募重修,道光中又修。桥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15.53米,中宽1.7米,高3.2米,跨径4.95米。桥墩为条石叠砌成金刚墙形式。桥面桥梁石3块,长5.8米,最宽的为0.56米。桥梁石两侧阳刻众安桥桥名和回纹边图案,有长系石2根。东引桥长4米,踏步11级,桥堍宽2.1米;西引桥长6.14米,踏步11级,桥堍宽2.25米。桥两侧设方形望柱、栏杆。该桥东堍南侧金刚墙内有记事碑一块,阴刻“……道光十三年八月中秋立里人重建”。
万安桥
又名矮櫈桥,位于甪直镇南市下塘眠牛泾浜西口,南北走向,跨眠牛泾浜。该桥建于清乾隆之前,20世纪60年代改建。该桥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3.56米,中宽2.16米,高1.95米,跨径2.7米。桥墩为条石叠砌成金刚墙形式,桥面桥梁石5块,长3.56米,最宽的为0.48米。桥梁石西侧阴刻万安桥桥名,有长系石2根。桥两侧有栏杆,南堍东侧有方形望柱,上有如意图案;西侧有方形圆顶望柱,刻有莲花瓣图案。该桥与三元桥构成典型的“三步两桥”景观。
三元桥
又名三官桥,位于甪直镇中市上塘三官弄口,东西走向,跨中市河。该桥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周复盛募建;清咸丰十年(1860年)重建。桥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12.4米,中宽1.6米,高2.4米,跨径4.5米。桥墩为排柱式,一侧计5根。桥面桥梁石3块,长5.55米,最宽的为0.48米。桥梁石北侧阴刻“东溯眠牛浮绿水,西邻斗鸭挹清风”;北为“四境频来新瑞气,三元重建著名桥”,有长系石2根。东引桥长3.3米,踏步8级,桥堍宽2.7米;西引桥长4米,踏步9级,桥堍宽2.3米。桥两侧设方形望柱、栏杆,柱头上有莲花瓣图案,栏杆两端置抱鼓石。该桥至今保存完整,是古镇区典型的“三步两桥”景观之一。
进利桥
又名施家桥、思嘉桥,位于甪直镇西汇上塘街东端与中市街相接处,东西走向,跨中市河南端。该桥建于清乾隆之前,道光九年(1829)里人季庆重建。桥为花岗石单孔拱桥,全长14.4米,中宽2.55米,矢高2.95米,跨径5.15米。拱圈系分节并列砌置,金刚墙条石收分叠砌,青石拱眉,桥名石阳刻“进利桥”,两端有花卉纹饰,有丁头石,有长系石4根。东引桥长6.65米,桥堍宽2.95米,设踏步13级;西引桥长6.3米,桥堍宽2.56米,踏步12级。桥面桥心石为正方形,刻回轮图案。桥两侧设方形望柱、栏杆,拱圈内设有3块记事碑,字迹不清。拱圈顶端刻有“双龙戏珠”图案。该桥与南侧茶楼相应成辉,构成古镇标志性景点。
兴隆桥
又名陈家桥,位于甪直镇南市牛场弄南,东西走向,跨南市河。该桥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陆惟明募建。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里人张图南等六人投资修葺。该桥花岗石桥基,青石拱圈,为单孔拱桥。全长16.27米,中宽2.4米,矢高2.7米,跨径6.3米。拱圈系分节并列砌置,金刚墙叠砌,加有丁头石。桥名石阴刻“兴隆桥”和“乾隆三十年”“里人重建”,有长系石4根。东引桥长6.3米,桥堍宽3米,踏步12级;西引桥长6.8米,桥堍宽2.7米,踏步12级。桥心石为长方形,刻“回轮”图案。桥两侧设方形望柱、栏杆,西栏杆两端置抱鼓石。拱圈内拱圈石30块,其中28块有文字记载,字迹不清。
南昌桥
习称牌楼桥,位于甪直镇王家浜南20米,东西走向,跨南市河。该桥东堍与永福桥北堍相连,是古镇南市河上又一处“双桥”景点。该桥建于清雍正十四年(1736年),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13.88米,中宽1.6米,高2.16米,跨径4.05米。桥墩为排柱式,一侧计4根,桥面桥梁石3块,长5.28米,最宽的为0.61米。桥梁石两侧阳刻重建南昌桥桥名及如意图案,立柱上镌刻桥联,南侧阳刻“中流三度环金钥,夹岸双桥映彩虹”;北侧为“津梁层叠浴环玉,砥柱萦洄接寿康”。东引桥长5.27米,桥堍宽2.78米,踏步11级;西引桥长3.73米,桥堍宽2米,踏步10级。桥两侧设方形望柱、栏杆,柱头上有莲花瓣,栏杆两端置抱鼓石。
永福桥
又名吉家浜桥、殷家浜桥,位于甪直镇南市下塘吉家浜西口,南北走向,跨吉家浜上。北堍与南昌桥东堍相连,构成一对“钥匙桥”。该桥建于清雍正十四年(1736年),为花岗石构单孔梁桥,全长8.57米,中宽1.7米,高2.1米,跨径3.65米。桥墩两侧设立柱两根,中间金刚墙叠砌。桥面桥梁石4块,长4.45米,最宽的为0.43米。桥梁石两侧阳刻永福桥桥名,南立柱上阴刻“今禁放生河吉家浜”,有长系石2根。南引桥长3.28米,桥堍宽2米,为水泥斜坡;北引桥长1.15米,桥堍宽1.77米,踏步4级。桥两侧设方形圆顶望柱、栏杆,北堍望柱上刻有莲花瓣,栏杆两端置抱鼓石。
福民桥
又名膀酸桥,习称衙门浜桥,位于甪直镇南市上塘衙门浜东端,南北走向,跨衙门浜。该桥重建于明嘉靖末年(1566年),清光绪三十八年(1902年)又重建。桥原为花岗石梁桥,20世纪80年代修葺,改为花岗石桥基、踏级、水泥板单孔梁桥。全长15.6米,中宽3.7米,高2.5米,跨径5米。桥墩为条石叠砌成金刚墙形式。桥面楼板6块,长6.2米,有长系石2根。南引桥长5.4米,桥堍宽4.5米,踏步15级;北引桥长4.5米,桥堍宽4.65米,踏步9级。桥两侧设方形望柱、砖砌栏杆,两端置抱鼓石。桥名石修建时置在水盘石上方。
寿康桥
位于甪直镇南栅厂滩头附近、南昌桥南100米,东西走向,跨南市河。该桥始建无考,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改建成花岗石单孔梁桥。该桥全长18.65米,中宽1.73米,高2.9米,跨径5.45米。桥墩两侧设立柱四根,中间金刚墙叠砌。桥面桥梁石3块,长6.28米,最宽的为0.61米。桥梁石两侧阳刻寿康桥桥名,桥柱上镌刻桥联,南侧阳刻“安流北注汾缓道,通市南来第二桥”;北侧为“利济通衢安且固,徵祥合境寿而康”,有长系石2根。东引桥长5.9米,桥堍宽2.62米,踏步12级;西引桥长7米,桥堍宽2.8米,踏步16级。
依仁桥
又名小桥、厂滩头桥,位于甪直镇南厂滩头,南北走向,跨八尖浜。该桥始建无考,初步推定为晚清。桥为花岗石单孔梁桥,全长12.4米,中宽1.9米,高2.1米,跨径4.1米。桥墩为条石叠砌成金刚墙形式,桥面桥梁石2块,长4.87米,最宽的为0.54米,桥面石9块,桥心石刻有“回轮”图案。桥梁石两侧阳刻依仁桥桥名和石刻纹饰图案,有长系石2根。南引桥长4.58米,桥堍宽2.17米,踏步10级;北引桥长3.8米,桥堍宽2.1米,踏步10级。该桥桥址为旧时依仁乡,故桥名为依仁桥。
寿昌桥
又名南大桥,位于甪直古镇最南端,东西走向,跨南市河。该桥是古镇第二大古石桥,仅次于正阳桥。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陈双萱募建。清康熙三十七年(1697年),朱伊慰重建。桥为花岗石构单孔拱桥,全长22.28米,中宽3.3米,矢高3.49米,跨径6.2米。拱圈系纵联分节并列砌置,金刚墙条石收分叠砌,加有丁头石,墙内设明柱4根,镌刻桥联。南侧阳刻“遥山黛影分江路,夹岸钟声过客船”;北为“波静清江环竹院,日临晓市集云帆”。有长系石4根,两端有花卉图案。东引桥长10.4米,桥堍宽4.05米,踏步16级;西引桥长9.82米,桥堍宽4.08米,踏步16级。桥心石为正方形,中心刻有“回轮”,回角刻有“如意”。桥两侧设方形望柱、栏杆,柱头上刻有莲花瓣。拱圈内顶部刻有图案,具体不详。该桥东堍设有“重修寿昌桥”碑记,为青石碑记,长0.62米、宽0.23米、高0.85米,碑文内容模糊不清。该桥东西两端各有庙宇一座,故甪直人称之谓“桥挑庙”。
金鼎桥
又名金典桥、草桥,俗称铁梗桥,位于甪直镇西汇河东段。该桥建于清乾隆之前,为青石桥基,花岗石单孔梁桥。全长7.67米,中宽1.93米,高2.2米,跨径2.8米。桥墩为条石叠砌成金刚墙形式。桥面桥梁石5块,长3.4米,最宽的为0.4米,桥梁石两侧阳刻金鼎桥桥名,有长系石2根。南引桥长2.62米,桥堍宽1.82米,踏步7级;北引桥长2米,桥堍宽1.6米,踏步6级,桥两侧设铁栏杆。
香花桥
位于甪直镇保圣寺山门正前方、寺弄南端,南北走向,跨西汇河。该桥建于清乾隆之前,早年为花岗石拱桥,20世纪70年代改为花岗石梁桥。1981年,国家拨款重建。1982年3月复建成花岗石拱桥。该桥全长10.05米,中宽2.45米,矢高2.65米,跨径4.35米。拱圈系纵联分节并列砌置,金刚墙叠砌,并加有丁头石,桥栏石阳刻香花桥桥名。南引桥长4.47米,桥堍宽2.4米,踏步12级;北引桥长4.63米,桥堍宽2.4米,踏步12级;北堍西引桥长1.65米,宽2.4米,踏步3级。桥面桥心石为长方形,刻有回轮图案。桥两侧设方形望柱、栏杆,中间四根望柱上刻有坐狮,栏杆两端置抱鼓石。该桥造型精巧、美观,现作旅游观光之景点。
永安桥
位于香花桥西约30米,永宁桥东约40米处,南北走向,跨于西汇河上。原桥建于明初,位于道士弄西端,名永安桥,明正德间重建后易名安桥,花岗石拱型桥。1979年,因扩建镇区,开新河填老河,建广场,安桥下的老河填没,安桥拆除,建了甪端广场。2001年8月,移址复建永安桥,仍为花岗石拱型桥,但规模缩小,全长5.76米,桥面长1.52米,中宽2.03米,矢高2.2米,跨径4.08米。拱圈系纵联分节并列砌置,金刚墙条石收分叠砌。南、北引桥长2.12米,桥堍宽2.04米,踏步各7级,朝北踏步7级。桥心石为正方形,刻有“回轮”图样。桥两侧高有方形望柱、栏杆石和抱鼓石。
永宁桥
位于西汇河西段,南北走向。该桥始建于明代崇祯末年(1644年),清康熙年间圮,李元芳捐资重建,原为青石桥基花岗石三孔梁桥。1979年,因扩建镇区被拆;1997年,政府拨款重建,向西移位20余米,建成花岗石单孔梁桥。全长9米,中宽2米,高2.4米,跨径4.55米,桥面石4块,最宽的0.48米,桥梁两侧阳刻“永宁桥”。桥墩金刚墙条石叠彻,加有丁头石,两侧有立柱两根,镌刻桥联。东侧的联句是:“永庆升平跻盛世,宁馨富丽甲中吴。”上下联首字嵌有“永宁”两字,以鹤顶格的艺术手法嵌了桥名。西侧的联句为:“茶灶笔床鲁望隐,莼羹菰菜季鹰回。”有长系石2根,南、北引桥长2.5米,桥堍宽2米,踏步各8级。桥两侧设有方形望柱、栏杆石,四柱头上刻有“吉、祥、福、寿”字样,桥面基本保持原来风格。
垂虹桥
位于甪直镇保圣寺西院内,分为东垂虹桥和西垂虹桥,东西走向,跨于斗鸭池之上。该桥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为纪念晚唐诗人陆龟蒙而建。桥原为砖砌拱桥。1986年,改为花岗石构单孔拱桥,两桥中间有清风亭,呈中心对称,且形制相同。单桥全长5.6米,中宽1.78米,矢高2.17米,跨径2米。拱圈系纵联分节并列砌置,金刚墙条石收分叠砌,并加有丁头石。引桥长2.4米,桥堍宽1.78米,两堍设踏步各5级。桥心石为方形,两侧设方形望柱、石板栏杆,柱头上刻有莲花图案,栏杆两端置抱鼓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