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命运是“逼”出来的

标签:
本溪艺术 |
分类: 艺术星座 |
25年前,陈东明的家是普乐堡最贫穷的家,普乐堡最后一家草房是陈东明的家;
25年后,陈东明拥有了两个木雕厂,每年生产木雕工艺品6个系列800多个品种,年产值500多万元。
好命运是“逼”出来的
http://s10/middle/446fd73bgc748717948a9&690
2012年5月23日,桓仁县在本溪市图书馆高调推出桓仁版画木雕作品展。
高调展出,实因桓仁版画木雕是桓仁文化产业的龙头,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需要这龙头的作用。
在展出中,辽宁东明工艺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陈东明的知名度陡涨,成了全市知名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典型。
25年前,陈东明的家是普乐堡最贫穷的家,普乐堡最后一家草房是陈东明的家。
25年后,陈东明拥有了两个木雕厂,每年生产木雕工艺品6个系列800多个品种,年产值500多万元。他的木雕作品先后打入了北京、山东、河北等市场,如今已在全国建立了30多个销售渠道。陈东明的家成了普乐堡最富裕的家
25年间,陈东明是如何实现命运的逆转,由一个穷小子变成了在全国木雕市场上赫赫有名的老板?
知情人说,版画是他人生华丽转身的推手。
关于陈东明与版画的缘分,在桓仁一直存在几个不同版本的说法,但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陈东明对学习版画的渴望。
但陈东明道出来的一个真实想法截然相反。那时的陈东明,对学不学版画很犹豫。但有一个人打消了他的犹豫。
打小就热爱艺术的陈东明为什么对学习版画犹豫?又是什么打消了他的犹豫,才使他的人生因版画而改变呢。
李德甲桓仁教授版画,为陈东明带来了荣誉。可开始的时候,在学不学之间,陈东明心里很纠结。一个堂姐帮他做了决断,一个堂姐帮他解决了住的问题。陈东明的人生轨迹由此才开始亮丽
1987年开春,李德甲来到桓仁开办版画学习班。
桓仁成为全国有名的版画之乡,李德甲是奠基人。
县文化局立即通知全县喜爱艺术的人前来学习,陈东明也在通知之例。
陈东明酷爱艺术,普乐堡的人都知道,县文化局的人也了解。
与生俱来的爱好就是命运。
打小,务农的陈东明偏偏有天生的艺术才情,每当农闲时,他都会用那双粗糙而幼小的手练书法、搞剪纸、学刺绣。经过几年的磨炼,陈东明成了村里的小名人。东家写春联,西家画柜画都来找他,当然他会义不容辞欣然接受。
但爱好必须有经济支持,陈东明没有这条件。就连买一本绘画参考书都不行。那就剪贴。在哪儿看到有绘画作品就剪下来贴在一个本上,然后照猫画虎地临摹。有时看到别人家贴在炕头上的报纸上有绘画作品等,就抠下来,然后再找其他纸来给糊上。就这样,他剪贴了两本的艺术作品供自己临摹。
绘画也常常无纸可用。左邻右舍喜爱这个好学上进的孩子,在每年购买糊墙的报纸时,都会掺杂有一些白纸,于是都将其送给陈东明。白纸脆,陈东明在上面洒水,然后作画。
墨汁是必须买的了,陈东明也有招,兑上水,一瓶变两瓶用。
如此热爱艺术的人,来到县里听了听有关通知和介绍,特别听说还要花7元钱购买雕刻版画的刀具,他表情游离地借口回家拿行李走了。
一个酷爱艺术的人碰上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竟然不是欣喜若狂,一些熟悉他的人很不理解。
他们不知道陈东明的犹豫。
随着年长,随着对家庭艰难生活的了解,艺术至上的观点已让位于生存第一的认识。
他的父亲是山东潍坊人,为了求生存,1944年从山东闯关东来到桓仁,数十年来,家运一直不好。别人家的草房都换成瓦房了,他家还依然是草房。别人家的自行车换了一辆又一辆了,他家依然买不起。
离开故乡数十年的父亲特别想家,特别想回故土去看看,只因没钱,父亲的愿望一直到去世都没实现。
为改变这样的家境,陈东明初中毕业就回家种地,烧过砖,烧过木炭,学过玻璃画,学过木匠。
现实教会了他,一切的爱好都必须植根于生存的土壤。
艺术也必须有经济的价值。
到县里听了参加版画班学习的介绍,他犹豫了,他不知道版画学习能否给他带来经济价值。所以借口回家拿行李就走了。如不是一个人的劝说,并给了他学习期间吃饭的15元钱,陈东明与李德甲的缘分,与版画的缘分将从此失去。
改变了陈东明命运的人是谁?
这人叫孙玉英,陈东明的姑舅姐姐。有眼界,有主意,村里有人家生孩子,都来找她接生,是村里的名人。
陈东明回家后就到这个堂姐家,把学版画的事以及自己犹豫的原因告诉孙玉英,希望堂姐帮自己拿个主意。
很有主意的孙玉英说话戚里咔嚓:“有人教你本事,那是好事,该学就学。到了县里,还能结识一些人。家里的事,有亲戚们照顾。”
孙玉英说完,拿出15元钱给陈东明,作为到县城学习的开销。并说,这钱是给的,不用还。
孙玉英的话最终让陈东明定下了人生的决断:到桓仁县城学习版画。
正是这个决断,打开了陈东明走进艺术、开阔眼界的大门。
到了县城,另一个堂姐孙玉凤让陈东明住在自己家。很有深沉的陈东明常常不在堂姐家吃饭,自己买根油条、一碗豆浆就解决了。但堂姐常常早起为陈东明做早餐,或嘱咐陈东明要回来吃饭。亲情的温暖,让陈东明多年后仍难忘记。
陈东明开始学习版画的时间是1987年5月。到这年的9月,正赶上首个中国民间艺术节在北京举办,桓仁的版画作品被选上几幅,其中有一幅就是陈东明的。那时,陈东明正在地里割地,镇里来人通知他到北京参加首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出门最远只到过县城的陈东明惊喜无比,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作品竟然能被选上。更让他惊喜的是,镇里给了他200元钱,作为到北京的花销。
1988年普乐堡镇让他到学校当美术老师,并带一批版画作者,普乐堡因此被市命名为“版画教育基地”。1988年桓仁组织版画进京展,陈东明大开眼界。
1989年,全省组织民间绘画艺术进京展,桓仁选28张版画,普乐堡有12张,陈东明的《春》,被中国美术馆民间博物馆收藏。
从此,陈东明成了普乐堡的名人,并成为全市最小的市政协委员。
当版画为陈东明带来荣誉和名气之后,陈东明却从版画转进到木雕工艺。他的命运又在磨难中开始,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2001年的大连工艺品展销会,陈东明夫妻俩高度期盼。
他们盼望,自己的木雕工艺品能从这届展销会打开一方市场。
热衷于版画创作的陈东明怎么又从事木雕工艺品的创作了呢?
说来话长。
版画创作,为陈东明带来了荣誉,带来了知名度。镇里为他安排了学校美术老师的工作,从事版画创作教学。做事认真的陈东明不但会版画创作,还会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农村炕琴柜上的玻璃画也是他的绝活。书法也写得漂亮。种种艺术门类运用到美术教学中,自然得心应手,学生的版画创作远近闻名。30多名学生的作品,有7幅儿童版画作品入选参加日本仙台、福冈、东京交流展。他开设的版画教学课,被本溪市教育部门评为优秀课例。
在陈东明的影响下,他的周围聚集了30多名当地喜欢艺术的农村青年,共同钻研版画创作。普乐堡镇因而被本溪市命名为“版画之乡”。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单有创作但换不来钱的版画热情不断消减,版画队伍也日渐消散。
这期间,陈东明到县文化馆干过照相洗相的事,并和一个同样喜欢版画的女孩结了婚。后来,夫妻俩回到普乐堡开了一家相馆。俩人的技术很好,妻子还会帮前来照相的孩子或是爱美的少女化妆,生意也就格外好。
1995年,普乐堡镇为发展经济,成立了一个仿古家具厂,陈东明的好朋友吴桂林在这个厂当技术副厂长。这个厂好像就是为陈东明成立的一样。吴桂林几次找他,要他到仿古家具厂来。镇里也做工作,要他去带着工厂发展。一个从里拽,一个从外推。陈东明1996年到仿古家具厂当了厂长,同时也把学版画的30多人带了进去。
陈东明从版画转进到木雕的历程从此拉开序幕。
进去后,陈东明后悔呀,没市场,没定型产品。生存都艰难,还说什么发展。
没办法,陈东明带着大家用板皮子做了些装饰品,还有笔筒等工艺品,然后背着到沈阳找市场。在五爱市场,很难找到可以摆摊的地方,有个好心人让了他一块地方,结果却无人问津。
陈东明绝望了。他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能让厂子活起来。
殊不知,绝望的日子也正是希望升起的时刻。县里一家生产家具的企业找到陈东明,问他们厂能不能生产雕刻家具的配件。陈东明大喜过望,一口应承。
县里这家企业,是与韩国合资的企业,自有韩国的市场,产品不愁销路。1997年到1998年两年间,陈东明的日子过得很不错,他的第一桶金从此掘得。
从版画转到照相,从照相转到木雕,陈东明也从此转进到了市场。但市场的天,如7月的脸,说变就变。1999年,欧洲市场疲软,冲击到了远在万里之外的桓仁。陈东明依存度很高的那家合资企业因没市场倒闭了。
市场没了,企业又跌入低谷。
在市场的挫折沉浮中,在不断地呛水中,陈东明才对市场有了深刻的理解:他说,没有市场的企业,就如水中的浮萍。
有了认识,就有了目标。他的目标清晰而明确:开发定型产品,建立市场渠道。
设计木雕工艺品,和版画创作有相通之处。再加陈东明独特的艺术领悟力,他设计的工艺品,既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彩头,好的寓意,如“喜上眉梢”,“马上封侯”呀等等。同时,又具有时尚感。
建立市场渠道,原来曾有到沈阳五爱市场的初次探索,但这次则从参加展销会开始。
2001年的大连工艺品展销会是他们的第一步。
因没钱,夫妻俩合计后,只租了半个展位。
自1997年转进到木雕工艺品的制作后,一路走的磕磕跘跘。已经33岁的陈东明对妻子说:“人们说30而立,我都33岁了,真愿这一次把咱们的事业‘立’起来。”
参加工艺品展销会的前夜,土窑起火,职工们安慰陈东明:火烧当年旺。大连展销会,确实为陈东明带来了一方新天地
期盼中的市场渠道没建立,一场横祸却立马飞了过来。
在他们准备第二天启程时,当天,他们烘干木料的土窑却起火了。
夫妻俩人和全厂职工忙了大半夜,才把火扑灭。指甲里全是黑灰,洗都洗不掉。陈东明灰心了。他不想去大连了。他觉得在人生中霉运如影随行。妻子劝他,职工们也来劝他。职工们说,俗话说:“火烧当年旺,说不定你这样去,就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职工们边劝边帮着打包。
让陈东明没想到,大连一行,为他的未来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夫妻俩带着孩子赶到大连,经陈东明一番巧妙布置,半个展位遂变得充满了浓烈的艺术味,商家纷至沓来。一位山东潍坊的客户说,早就想做木雕工艺品的销售,曾跑到云南、贵州等地寻找货源,没想到却在桓仁,当场签了购销合同。与郑州商家、烟台商家、北京商家、大连商家都谈成了购销合同。沈阳五爱市场的商家也赶来洽谈,想到原来到五爱摆地摊受到的冷遇,陈东明有意拿捏了一把。
这边忙着洽谈,那边忙着卖木雕工艺品。孩子被晾在一边顾不上,一顾客过来,说这还有一件好作品呀。举起相机就要拍照。再看,眼睛还轱辘转,嘿,是个小孩呀。
所有带去的工艺品销售一空。陈东明又去找大连的那个代销商,把代销商手里的木雕工艺品都给运到展位来,又一卖而光。
市场渠道由此建立,所带的木雕工艺品广受市场欢迎。陈东明对妻子说:“工人说‘火烧当年旺’还真给说着了。”
回到普乐堡,原来没答应的沈阳五爱市场的商家又三番五次前来寻求代销,后来干脆甩了一万元现金放在陈东明处,说等想通了再给货。想一想,还能与钱过不去吗?遂与其签了代销合同。
然后建立物流渠道,建立金融渠道。陈东明的木雕工艺品从此从普乐堡源源不断地发向全国。
人们说,一路顺路路顺。2003年,全国第6届工艺品展销会在北京举办,陈东明前往参加,市场经此发展到海南、广州、上海、济南、西安等地。
两次展销会,为陈东明建立全国的销售渠道带来了机遇,陈东明的木雕工艺产品由此植根市场,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时至今日,已发达了的陈东明,被很多人认为是命好。陈东明说,我的好命是被很多好人帮出来的,“逼”出来的
2009年,陈东明带着父亲一辈子的遗愿,回山东潍坊探亲寻祖。
潍坊的一位代销商全程陪同,一应的出行、宴请都负责。荣归故里的风光笼罩在陈东明身上,健在的亲属们都为他高兴。
普乐堡的亲属们也有同样的感受:陈东明发达了。
2003年,买下牛毛沟小学空校舍,木雕工艺品的生产规模扩大了。
2004年注册了辽宁东明工艺品有限公司。陈东明是这个公司的董事长。
2006年,又买下瓦房村小学,在产品开发上获得了9项专利。产品也由木雕工艺扩展到了实木家具。
2009年注册“山精木怪”的商标。
2009年9月23日,普乐堡镇举办木雕版画技能竞赛,还引来了国内的众多商家。
木雕工艺品已成为普乐堡镇远近闻名的文化产业。
人们说,陈东明是普乐堡镇木雕工艺品的带头人。
今天,人们说,陈东明是桓仁文化产业的典型。
2012年开年不久,陈东明成立了版画艺术创作室,他把桓仁的一批版画作者吸纳于此,经由自己的渠道,将桓仁的版画推进到市场,完成由艺术而商品的蜕变。
木雕工艺品、实木家具、版画,将成为陈东明在市场上鼎足而立的商品。
发展了或说发达了的陈东明总说自己的今天的好命是被许多人帮出来的,逼出来的。
说帮出来的,他说,没有李德甲老师,自己的命运轨道将会是另一种情形。没有堂姐孙玉英、孙玉凤的帮助,他也许就走不进版画这扇门。没有妻子的支持,没有职工的支持,他也走不到今天这一步。
第一次到北京参加画展,当时的普乐堡公社的刘白勇书记帮过他。他要买下仿古家具厂时,很多的人借钱帮他。
一路走来,不少的人帮过他,他对这些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说逼出来的,他说,于庆伟、王文国、曲青林这些人在普乐堡当领导时,一步一步地逼着他走上了发展的道路。
1997年,在普乐堡镇当党委书记的于庆伟看望陈东明的母亲时,提出让陈东明把当时的仿古家具厂给买了。陈东明看不到中国私营化经济的发展是个必然趋势,不想买。但于庆伟看到这一步,逼着陈东明:“买也得买,不买也得买。”性格上总要让别人推着才能前进的陈东明不得已和王桂林俩人借钱把这个厂买下了。
2003年,王文国在普乐堡镇当党委书记。王文国要陈东明做强做大。要注册公司,要扩大规模。王文国带着工商、发改局等部门的领导现场办公,协调注册公司等事宜。就这样,一个叫得响的辽宁东明工艺品有限公司成立了。这年,牛毛沟小学的校舍空置。王文国说,东明,你原来的厂房没一点形象,买下校舍做厂房,一是扩大规模,二为将来的发展塑造个好形象。陈东明依然不买。王文国急了,你必须买。
陈东明被逼着买下了校舍。
陈东明就是这样被人逼着一步一步赶上了中国发展经济的形势。到2006年,他不用人逼,自己又买下了瓦房村小学的空置校舍,开发实木家具。
如今回头来看,陈东明感慨说,这些逼他的人都有眼光,看得比自己远。感谢这些逼他的人,没有这些好心人的逼,就没有自己今天的发展。
也许,一个人的命运逆转,就在于有人帮,有人逼。还有就是自己必须要有人生准备。陈东明具备了这些条件,虽然在商海中几经沉浮,但最终还是让命运逆转,有了一个华丽的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