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生进名校比例明降暗升有欠公正
(2010-04-29 23:24:31)
标签:
杂谈 |
今年的高校招生咨询会上,北大和清华高调宣布减少在北京的招生录取计划,初看这条消息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读完新闻再细想一下,才发现调整在京招生计划其实是换汤不换药。因为这次的调整也非清华北大心甘情愿,不是为了把更多的进京读书机会留给北京以外的考生,更加不是出于摒弃地域照顾性和力求招生公平,而是因为北京考生数量下降,无法达到两校原有的在京录取数量。
如果将一系列相关的数字进行对照比较就不难发现,两校今年的在京招生名额看似下降的前提之下,隐藏着招生比例“明降暗升”的猫腻:招生比例的缩减幅度小于北京考生数量下降幅度。这样来说,北京考生考北大清华比往年更加容易了,相应来说,如果两校整体招生数量不上升的前提之下,外地考生报考这两所学校的难度比往年加大了。
高考时近年来不得不说的话题,高考又是年年饱受诟病的话题。看过清华北大在京招生数量下降的新闻后,心中不由升起一种感慨,倒不是为北京之外的考生感到不平,而是为看上去很美但却换汤不换药的所谓改革和被这种改革掩盖了的不公平招生体制感到痛心。
无论是否可以将高考录取中的区域招生差异看成一种地域歧视,它都由来已久,而且一直以来都没有消失或者转变的迹象。众所周知,地域差别使得很多外地学子丧失了进修北京学府的机会,也促使高考录取中的不规范操作越来越多:很多人不惜一切办法和代价(包括合法的与非法的)要把自己的子女送进北京学府,户籍挤进北京。于是就有了桃代李僵,有了冒名顶替,有了花钱买分数,有了年年暴露出来的种种与高考有关的丑闻。
高考制度历来被宣扬成为一个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体制。这一点倒也可以得到公允,尽管高考本身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当前的形势下,高考也许是最好也最公正的选拔方式。至于高考中的种种舞弊行为,那是另外一个范畴的问题,只是很多与高考相关的政策在客观上滋生和纵容了种种高考怪现象。
且不说高考让多少学生一味埋头苦学不闻窗外事,单说每年的区域差异招生政策,其实也是对高考公正性的一种反驳。如果说高考是为全国的考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那么为什么又要将北京地区学生的录取比例设计得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要说北京的学生个人素质就一定比外地的学生好,这样的说法未免站不住脚。
要在全国实行统一的录取分数线很显然绝无可能,因为各地区的教育投入和教学水平有着很大的差异,人口数量也不相同。必要的区域差异是可以接受的。比如由于地震干旱等灾区受到影响的学生,课程进度下降,对这部分地区的学生差别对待情有可原,再比如西部内陆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教育硬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教育的投入上不如东部多,在高考录取中两个地区实行统一的录取分数也不可能,对边穷地区的考生采取适当的优惠政策也在情理之中。但在实际中,各地区的学生在分数上有差别,录取比例却是基本相当的,除了一线大城市,尤其是北京。北京考生享有的特权不在于录取分数不高,而是录取比例太高,尤其是进入北京本地重点大学的比例。
高考的优惠政策不能乱用,不能有地方保护的色彩,否则会有很不好的影响,有欠公允。比如北京的招生倾斜政策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很多外地的优秀学子无法进入北京的学府,相反,很多能力不如外地学生的人反而因为一张户口而轻松进入名校。中国的大学看北京,北京的大学反而在看户口,中国的高等教育上面自此笼罩了一层要不得的灰尘。也许从某种角度来说,拥有众多本地生源正是北京名校们在国际大学界里位置一直难以靠前的重要原因:放眼望去,即便不能以偏概全否定全部的北京学生,但至少在各个重点大学里无论是学习努力程度还是综合能力相对最弱的几乎全都是北京孩子——他们进入大学的门槛很低,毕业之后的去路众多,没有努力的动力,也没有废寝忘食的必要。我们可能会批判这些孩子,而事实上应该批判的不是这些孩子,而是不公平的录取制度。制度给了他们更多机会,但却剥夺了他们拥有竞争能力的很多锻炼的可能,所以在很多公司面试和录取的时候,上了北大清华的北京孩子往往反而会遭到弃用,原因就是这些孩子眼高手低,不是非常好用。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温室里长大的秧苗共有的特征,罪在搭建温室的人。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发出“有教无类”的号召,而两千多年以后,这个口号在中国内地还是难以实现,其中的障碍竟然是来自一纸薄薄的户口纸。
高考要回到自己的原籍,理由是教育部平衡,各地招生的成绩不同,防止众多考生投机取巧纷纷跑到分数线低的地区报考。这个理由确实有其合理性,但真多一些特定区域制定的高招地区差异却又在客观上助长了高考中的很多不公平。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的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了一个大问题。每到高考,都有一大批考生户籍问题不能如愿走进高考考场。前一段时间,一位年长的朋友说他的邻居因为来北京打工,孩子也跟着到了北京上学,一呆就是九年,但是最后到了高考的时候却要回到老家四川参加高考。九年的时间里,孩子学习的学校环境、使用教程、授课内容都和四川大不相同,但是却不得不回到竞争异常激烈、录取分数极高的四川去参加高考,孩子承受巨大的压力之后依然不能够如愿考上大学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便是看似公平的制度下的极端不公平,千百万人在北京耕耘几十年乃至更加长久,他们的孩子在九年的学习时间里却换不来一张北京的准考证,北京坦然享受着大家的努力和建设、无所不能低消费者大家的纳税的同时,却连一个考试的机会都不能给予千百万外来人口的孩子们,这就是教育冷冰冰的现实,中国教育的初衷荡然无存。教育已经变得不再是百年大计的根本,而是纠结了众多不公平和不规范的矛盾体。
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但这说的是动物,我们是人,不能简单地用衡量动物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自身,当一张薄薄的户口让我们的下一代在起跑线上就开始被划分为三六九等的时候,当很多人挥汗如雨地在北京奋斗和耕耘几十年之后下一代人依然在头顶上带着外来人口的高帽的时候,现实让人心痛得窒息。
这个社会需要规矩,在规矩打破之前,我们任何人都无权违背,但是有些规矩本身就是违背了常理的,这就需要我们大胆改变,提出一个更为合理有序的规则来遵循。特别是教育问题,这不是小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实在不容疏忽。
破除区域差异招生的病态现状,还招生制度公开与公正,应该成为当前教育问题中的一件大事来看待。这样的做法,不仅是对考生的负责,更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负责。我相信我的观点必然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尤其是很多既得利益者,但话还是得说出来,如果明知道很多事情不合理而选择了默默认同和甘愿享受不公正,那才是最悲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