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有斌散文
(2010-04-13 20:47:06)
标签:
散文山间纪事二十四节气山村陆有斌文化 |
分类: 黔西北散文名家 |
陆有斌,男,彝族,1972年生,
陆有斌散文属于浪漫一派。他情感细腻,富于想象。一般来说,散文创作总是情淤与心,不得不发,很少有成系列地写散文的。的确,陆有斌要想空穴来风,没有饱满的情感和浪漫的想象支撑,创作就有些不可思议了。事实证明,他的这种探索是值得肯定的。但黔西北文坛有一个陆有斌即可,他人若模仿,即成东施效颦的笑话。
1999年第一期《高原》推出了陆有斌散文。共由《浑金》、《仓木》、《流水》、《烟火》、《黄土》、《高山流云》、《深山微雨》七篇散文组成。贵州评论家安尚育作了中肯的点评。安尚育说:“陆有斌善于绵密地说理,努力把握历史的感悟与哲理的渗透,力求表现语言的浑厚和思想的锋利。……当然陆有斌的生活阅历与知识动力是不足的,因而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但他效仿秦牧散文的追求却是成功的。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到陆有斌的勤奋,他知识的涉猎面是广泛的,能就所学的题材寓以深意,给人以启示和教育。虽然达不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联想深广,但也能够遐想联翩,收放自如”。(安尚育《开掘哲理,追求韵致——读陆有斌散文》)。
唐明贵这样评价陆有斌散文:“陆有斌的散文注重对生活的细致体味,感受细腻而沉迷,注意抓细节特色加以表述挥发,使人生感悟理有所本,情有所托,寄有所依。他的长篇散文《二十四节气》,篇幅宏大,结构紧凑,细节丰瞻,表述清晰,意味深致,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对生活与人生的感悟。“发了新春雷自然是要下雨的,只是极小,沾衣未湿的那种,实在有些春雨贵如油的味儿,但也就是这细雨,三日两日的飘洒,泥土便润了,树木有了丝许亮度,特别是那柳条水灵灵的,妩媚极了。太阳出来的时候,蒸腾起轻烟薄雾,淡淡的散开,就有了海市蜃楼的感觉。”(《立春》)“我们确实是需要提醒的,但也就是在这种需求的过程中往往很怀念惊蛰的春雷,这不求回报的雷声该如何响就如何响,毫不打折。(《惊蛰》)“一片碧绿中,农人就象五线谱上的音符,随便错落在哪个位置,都是一段最为完美的田园乐章。”(《立夏》)“在整个四时变化中,没有哪个时段敢和夏至匹美。要比高,那一天中午的太阳最高;要比长,那一天的白昼最长;并且从那一天起,天地万物进入了最为旺盛的生长期。这种优势可以滋长尊已而小天下的霸气,也可以让别人津津乐道,从而忽也原囿了自己的不少行径终让藏伏的危机渐成气候。”(《夏至》)陆有斌的散文写得舒缓有致,亲切温馨,时有精彩妙语画龙点睛,注重发掘细节的魅力,并将民风民俗文化渗透于文中。但从《二十四节气》来看,形而上的情形没能避免,苦思苦写的痕迹漏落其间”。(《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2期)
彭澎这样评价陆有斌散文:“生活在城市里,有斌自然而然地保持着他的乡音。在他的作品里,乡土的味道也俯拾即是,随处可见。也正是心怀对生养他的这块热土的热爱。写家人的那几篇,在整个集子中所站的比例并不大,但我觉得是他写得最富有感情的篇章,道尽了对家人的一腔深爱。无论是父亲的酒事,还是母亲的劳作,兄长们的无奈,还是小妹的叛逆。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虽然温和着但每一个字都直击在人的心尖尖上,让人平静不下来,久久在那个故事里。……(陆有斌散文)笔法犀利而富于个性化,睿智而敏锐,加上熔铸着大量文化的积淀,幽默这透着哲理的叙说,连同对自然生命的关注,对世事人情的体察,对文化历史的感知,对其民族的沉思与彻悟。勾勒着世俗生活众生相,也组构了有斌独到文本的再创造。……(陆有斌散文)很多细处不好解读,语句过长。绕。雕琢痕迹稍重。毕竟,它或多或少阻碍了自己的表达,和作者与读者间沟通和融汇……假如有斌能把自己的文字作一些处理,平和一些,随意一些,佐以原有的硬与烈,多好!”(《城市上空的乡音——读陆有斌<山间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