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陆有斌散文

(2010-04-13 20:47:06)
标签:

散文

山间纪事

二十四节气

山村

陆有斌

文化

分类: 黔西北散文名家

陆有斌,男,彝族,1972年生,

陆有斌散文属于浪漫一派。他情感细腻,富于想象。一般来说,散文创作总是情淤与心,不得不发,很少有成系列地写散文的。的确,陆有斌要想空穴来风,没有饱满的情感和浪漫的想象支撑,创作就有些不可思议了。事实证明,他的这种探索是值得肯定的。但黔西北文坛有一个陆有斌即可,他人若模仿,即成东施效颦的笑话。

1999年第一期《高原》推出了陆有斌散文。共由《浑金》、《仓木》、《流水》、《烟火》、《黄土》、《高山流云》、《深山微雨》七篇散文组成。贵州评论家安尚育作了中肯的点评。安尚育说:“陆有斌善于绵密地说理,努力把握历史的感悟与哲理的渗透,力求表现语言的浑厚和思想的锋利。……当然陆有斌的生活阅历与知识动力是不足的,因而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但他效仿秦牧散文的追求却是成功的。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到陆有斌的勤奋,他知识的涉猎面是广泛的,能就所学的题材寓以深意,给人以启示和教育。虽然达不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联想深广,但也能够遐想联翩,收放自如”。(安尚育《开掘哲理,追求韵致——读陆有斌散文》)。

唐明贵这样评价陆有斌散文:“陆有斌的散文注重对生活的细致体味,感受细腻而沉迷,注意抓细节特色加以表述挥发,使人生感悟理有所本,情有所托,寄有所依。他的长篇散文《二十四节气》,篇幅宏大,结构紧凑,细节丰瞻,表述清晰,意味深致,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对生活与人生的感悟。“发了新春雷自然是要下雨的,只是极小,沾衣未湿的那种,实在有些春雨贵如油的味儿,但也就是这细雨,三日两日的飘洒,泥土便润了,树木有了丝许亮度,特别是那柳条水灵灵的,妩媚极了。太阳出来的时候,蒸腾起轻烟薄雾,淡淡的散开,就有了海市蜃楼的感觉。”(《立春》)“我们确实是需要提醒的,但也就是在这种需求的过程中往往很怀念惊蛰的春雷,这不求回报的雷声该如何响就如何响,毫不打折。(《惊蛰》)“一片碧绿中,农人就象五线谱上的音符,随便错落在哪个位置,都是一段最为完美的田园乐章。”(《立夏》)“在整个四时变化中,没有哪个时段敢和夏至匹美。要比高,那一天中午的太阳最高;要比长,那一天的白昼最长;并且从那一天起,天地万物进入了最为旺盛的生长期。这种优势可以滋长尊已而小天下的霸气,也可以让别人津津乐道,从而忽也原囿了自己的不少行径终让藏伏的危机渐成气候。”(《夏至》)陆有斌的散文写得舒缓有致,亲切温馨,时有精彩妙语画龙点睛,注重发掘细节的魅力,并将民风民俗文化渗透于文中。但从《二十四节气》来看,形而上的情形没能避免,苦思苦写的痕迹漏落其间”。(《民族文学研究》20052期)

彭澎这样评价陆有斌散文:“生活在城市里,有斌自然而然地保持着他的乡音。在他的作品里,乡土的味道也俯拾即是,随处可见。也正是心怀对生养他的这块热土的热爱。写家人的那几篇,在整个集子中所站的比例并不大,但我觉得是他写得最富有感情的篇章,道尽了对家人的一腔深爱。无论是父亲的酒事,还是母亲的劳作,兄长们的无奈,还是小妹的叛逆。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虽然温和着但每一个字都直击在人的心尖尖上,让人平静不下来,久久在那个故事里。……(陆有斌散文)笔法犀利而富于个性化,睿智而敏锐,加上熔铸着大量文化的积淀,幽默这透着哲理的叙说,连同对自然生命的关注,对世事人情的体察,对文化历史的感知,对其民族的沉思与彻悟。勾勒着世俗生活众生相,也组构了有斌独到文本的再创造。……(陆有斌散文)很多细处不好解读,语句过长。绕。雕琢痕迹稍重。毕竟,它或多或少阻碍了自己的表达,和作者与读者间沟通和融汇……假如有斌能把自己的文字作一些处理,平和一些,随意一些,佐以原有的硬与烈,多好!”(《城市上空的乡音——读陆有斌<山间纪事>》)。

  唐方立这样评价陆有斌散文:读他的散文集《山间纪事》,首先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那些散文所共同营造的一种浓郁的沧桑感,或者说一种凝重的忧患意识。他用不同的视角,共同指向了他曾经经历的山村,那是他度过童年和少年的故乡。陆有斌不是简单地回忆多年以前的山村生活的纯朴美丽,而是用密度较大的语言通过对故乡事物的主观色彩浓厚的叙述,构建了一种充盈着透明的忧郁与欢乐的意境。这种矛盾的统一体对陆有斌来说无疑更真实地再现了他心目中的故乡。应该说,这种沧桑感并非单纯的喜怒哀乐。它是一种似雾似烟的淡淡的氛围,是一种既忧郁又欢乐、一种泥沙俱下、一种亦幻亦真的东西,一种略带苦涩的淡淡的甜味。能够用散文营造诗的意境,并且用独特的沧桑感沉浸其间,《山间纪事》因此获得了意韵上的厚重,而不仅仅停留于语言上的厚重。陆有斌曾在酒后唱一些忧伤的民歌,这正好阐释了他的散文的忧伤之美。  系列化,这是我对陆有斌散文的又一个印象,也是他的散文的一个明显特色,至少是《山间纪事》的一个明显特色。《山间纪事》这个集子中全是一组一组的系列散文,像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等等,一个生肖一篇散文,一个节气一篇散文,又共同组成一篇大散文。从结构美学的角度看,这些系列散文不再是一些散兵游勇,它们相互交织,仿佛一些浓墨重彩的图画共同嵌成一幅大的壁画,每个部分独立的自成天地,总体上又共同组成一个艺术生命。每一个系列中的篇什,风格相同,而姿态各异,这正应了苏珊·郎格的说法,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种系列散文的形式之美陆有斌可谓煞费苦心,因为单纯的形式是生硬的,只有具有内在血气相通的艺术形式才会具有审美价值。为了吃透每个系列的内在意义,并把作为框架的系列构造与自己的审美积淀相结合从而赋予框架以血肉,陆有斌说过,他是下力气读了相关书籍的;然后,他把知识气化于散文中,理性溶解于叙述的审美观中,于是一个又一个系列散文像流水一样自然天成,我们容易便记住了那些系列;这正好比一根丝线,贯穿了许多珠子,我们只要提起线头,那些珠子便历历在目。 我对陆有斌散文的另一个明显印象,是他的审美指向一体化。换言之,至少在《山间纪事》中,陆有斌的叙述核心始终是他心目中的山村故乡。这正如这个散文集的总标题所言。是山间的纪事。这些纪事总的叙述姿态是过去式的,是回忆性的;但是陆有斌也许在叙述过程中作出艺术化处理,他文中的景物与人事不再是照像式的呈现,而是根据他的情绪,适当变形,从而追求艺术的真实。这本是小说创作技法,陆有斌都把它运用于散文创作中,同样获得了独特的效果。我曾与张永光先生谈论过陆有斌散文的虚与实问题,觉得虽则虚矣,但艺术的真实是实的,而艺术的境界与意象之美则更空灵。那么多个系列同时指向一个山村故乡,那么多意象同时指向一个核心,可以说,整部《山间纪事》就是一篇大的系列散文;这个大系列下分支出若干系列,每个系列都共同围绕山间这个审美核心。从一个核心出发虚实相生的叙述,有如现代派绘画技法的运用,使《山间纪事》仿佛笼罩在梦幻般的光芒中。(《毕节日报·陆有斌散文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陇山散文
后一篇:王明灯散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